中日甲午战争是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为抵抗日本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战争。因为战争爆发在1894年,正值中国干支纪年中的甲午年,所以在西方国家被称作“第一次中日战争”的这场战争在中国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中国的甲午战争领导者也即指挥官主要有李鸿章、丁汝昌等人。

以1894年爆发的丰岛海战为起点,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丁汝昌在抗战期间勇猛作战,带领士兵顽强地抵御日军的入侵。虽然在黄海海战上,丁汝昌下传命令,采取“夹缝鱼贯阵”的阵形迎敌,试图给敌人狠狠的一击。但是,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时间紧迫,北洋舰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预想的阵形。这些直接导致了清军的舰队在交战中一直处于群龙无首而又被动的局面之中。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了五艘战舰,而日军却没有损失一艘战舰。丁汝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对本次海战中北洋舰队所受到的严重的失利负有一定的责任。
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中的另一人,李鸿章没有直接参与到海战的作战指挥中,而是作为清zf的代表,在战败后和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此次条约中,中国割让了台湾及附属岛屿、辽东半岛给日本,并且赔偿白银2亿两。作为清zf的外交官,李鸿章一生以外交能力自负。但是,由他经手签订的条约大都是对中国不利的不平等条约,这无疑成了最大的讽刺。
甲午战前,朝野上下,只有李鸿章一个人不想打。大概只有他一个人知道,天朝的士兵和舰队,都是纸糊的巨人。但是,李鸿章却想不出办法改变这一切。事实上,他或许不知道的是:自吹自擂、做事敷衍、相互掣肘——种种习惯和惰性,正是我们惨败的根本原因!
而这一切不仅来自朝廷,来自同僚,来自下属——也来自于他自己。
大清的龙旗在“船坚炮利”的渴望中升起,在腐败自私的废墟上湮灭。
屈辱的和平
条约规定2.3亿两白银赔款
我们最后付了6亿-8亿两
甲午战争的失败给予中国的打击是世纪性的。从近代中国的历程中处处可见甲午失败的影响。为了换取和平,清zf在洋务运动中苦心经营的台湾模范省一举被日本攫走,按照条约规定,清zf被迫付出2亿3千万两白银战争赔款,三年还清,还清以前日军驻在山东威海卫。
更耻辱的是,我们还要承担日军在威海的三年军费150万两白银。我算了一下,清zf平均每年需付出8000万两赔款,相当于当时一年全部的财政收入了。
这是清zf无法承担的。结果只得忍痛向法俄英德银行团发起三次大借款,共借得约3亿两白银,扣除折扣、佣金,实得2.6亿两白银。
此银交给日本后,所剩无几。
三次大借款,中国除忍受苛刻的政治条件外,经济上遭受了重大损失,这之后的几十年内,中国付出本息远远超过3亿两白银的数额,可能在6亿-8亿两白银之间。
加上几年后《辛丑条约》赔款,本息差不多一共有10亿两白银赔款,中国从此被牢牢捆绑在欧美和日本债务单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导致国家的贫穷落后已是不可解开的结。
失败的伏笔
犹豫不决的战争准备
艰涩掣肘的国家机器
日本战前对朝鲜一系列渗透、介入和挑衅,只不过是征朝、征清,进而征服亚洲的前奏,侵略扩张早已成为其国家意志和基本国策。
反观清朝zf,首先,在决策中枢就存在着帝、后两股势力的较劲。面对日本咄咄逼人的挑衅,清zf在总体上是战是和、在战略上是昆是防,就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