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帝制国家,是极难有现代国家一样的严明法治的,而在很大程度上依托于人治。
诸葛亮的理想主义施政,只有凭他卓越当世的个人能力、鞠躬尽瘁的工作热情、事无巨细的工作态度,可说是燃尽生命中所有能量才得以实现;
此后即使是他看好的继任者,公认的贤相费祎也同样难以为继。长久面对蜀国地域狭窄、国力弱小这样的现实,作为务实的政治家不得不做各种妥协。
蜀汉大将军(宰相)费祎

在刘禅此后实际统治的30年间,一共11次大赦,和诸葛亮时代比当然是例频过滥。可看看同时代魏国吴国执政者,包括孙权、司马懿父子这些在历史上均可被称为政治家的所为,也一样在依靠频繁地各种大赦来缓和矛盾,延续统治。
依据《三国志》各帝纪传大略统计了一下,
曹丕在位6年,1次大赦;曹睿在位13年,5次大赦;曹芳在位15年,9次大赦;曹髦在位6年,3次大赦;曹奂在位5年,4次大赦;
孙权在位33年,8次大赦;孙亮在位6年,6次大赦;孙休在位6年,4次大赦;孙皓在位16年,14次大赦;
大赦的本意,是赦免罪犯、减轻罪责。再注意一个事实,当时蜀汉作为一个人力资源贫乏的小国,却不停以攻为守,对北方大国频繁发动攻势。而刘禅的大赦令,绝大多数发生在重臣(蒋琬、费祎、姜维)还军成都、准备新的攻势时。
那么这些大赦令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就显而易见了,不外乎让那些罪犯囚徒,去填补下一轮军事行动所需的人力资源。换言之,就是史上常见的“谪发囚徒为兵”,如秦始皇征南越、汉武帝征大宛例。只不过秦皇之鉴不远,轮台诏书犹在,便用大赦天下的名义粉饰太平。
一如孙皓仅仅用相当于刘禅一半的实际执政时间,就下达14次大赦令,荣登“三国大赦帝”宝座,仁君乎?然则其人正是史上出了名的暴君。其“大赦”目的,可想而知。
因此单因频繁大赦之事,用不着对刘禅过度批评。不能完全效仿诸葛亮在位时期的施政方式,正因彼时蜀汉君臣能力不够,非不欲也,实不能矣。毕竟单论治政,古往今来又有几人能及诸葛亮这个千古奇才?真当“诸葛大名垂宇宙、千载谁堪伯仲间”是随便说说的么?
《汉晋春秋》:【孙休时,珝为五宫中郎将,遣至蜀求马。及还,休问蜀政得失,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
如果孙权和司马懿可以长期在三国类游戏里拥有90以上的政治能力,曹丕曹睿父子也可以拥有80以上的政治能力,都被大众视为理所当然的话,那么作为君主,刘禅的政治能力也应该是这个数值,并不逊色于他们。
长期以来,治下百姓“面有菜色”被当做刘禅施政昏庸无道的铁证,近乎已成共识。然而考其出处,仅来自于东吴使臣对其君主孙休的一面之辞。
孙休其人,陈寿评价他“以旧爱宿恩,任用兴、布,不能拔进良才”,算不得贤君;为巩固权位便杀害被权臣废黜的幼弟孙亮,算不得仁主;孙休信用张布、濮阳兴主持朝政,托孤此二人,他们却废其子而迎立孙皓。孙皓即位后杀孙休之妻并二子,足见孙休亦无基本的识人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