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景帝孙休

刘禅实际执政三十年,发布十一次大赦,尚且被批评为“兹制渐亏,施非常之恩,以惠奸宄之恶”。
孙休在位仅六年便四次大赦,军事上无对外胜绩,不乏海盗进犯,乱民起兵;其政绩比之刘禅,甚至比之暴君孙皓,又能强多少呢?
从前吴使张温盛赞孔明时代蜀汉施政,被孙权认为有损国体,因此贬官。前车之鉴如此,更何况孙休的能力见识胸怀,更远不及其父呢?因此当孙休问及蜀政得失,吴使多加夸张贬辞,亦属寻常。
只是不久后蜀汉军事失败而灭国,诸如“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这些贬低之辞,才成了吴人所谓的“先见之明”,竟成青史定论。说到底,不过成王败寇罢了。
其三:蜀汉亡国,实为国力不济,天时不足,刘禅并不负主要责任。
蜀汉灭亡根本原因,可以说从关羽丢失荆襄、刘备猇亭惨败,两战合计近十万大军以及大批良将的损失,就已注定了它的立国先天不足、偏安一隅,兵寡物微;
以诸葛亮千年不出旷世奇才,十年北伐,耗尽心力亦只夺取边远两郡。随着诸葛亮逝去,时间推移,中原经济和人口的不断恢复,占据中原九州之地的魏晋帝国对南方吴蜀均在国力上形成压制性优势,而蜀汉立国时便存在的荆益士族之争亦只能一时压制,不可能彻底解决。是以天时地利人和皆失,实非人力所能挽回。
刘禅在位期间的最大错失,便是信任他称之为“趋避小臣”的宦官黄皓。蜀汉执政如姜维、诸葛瞻,蜀汉故臣如陈寿、李密,均视此人为亡国之罪魁。
蜀汉中常侍黄皓

贤臣董允在世期间,一直压制黄皓,使之不能为害;董允死后,陈祗接任侍中、尚书令,开始与黄皓交好,内外勾结。而陈祗死后,黄皓“始专政”“操弄威柄”,其劣迹包括离间皇族,令甘陵王刘永十余年不得朝见;将不附和自己的名将罗宪贬为巴东太守等;
但另一方面,陈祗并非明显意义的奸臣,根据《谯周传》,当姜维北伐“军旅数出,百姓彫瘁”,陈祗和主和派代表谯周争辩,令谯周做《仇国论》,本身是姜维北伐的鼎力支持者,同时亦是死后令刘禅痛惜流涕的信臣。
毕竟宦者是朝臣和士人的死敌,北伐派如姜维、休兵派如诸葛瞻,均一致视其为祸害,誓欲除之。姜维求杀黄皓不得,远至沓中屯田避祸,间接促成了魏国决定大军南伐。
魏军准备进攻时,黄皓因衔恨姜维,迷信鬼巫,压下姜维要求「分护阳安关口、阴平桥头以防未然」的表章,直接导致了邓艾偷渡阴平时,蜀国上下猝不及防,诸葛瞻父子绵竹一战败死殉国,刘禅绝望投降。
因此说黄皓是蜀汉灭亡的直接责任人之一,当无疑问。刘禅在众臣抵制下信任了这个小人几十年,还为不能擢升他而记恨董允,晚年更令此人掌握了中枢机要大权,以至于被隔绝内外,责任同样无可推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