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 正文

崇祯杀袁崇焕后悔了吗 老百姓为什么恨袁崇焕

来源:作者:时间:2018-02-01 11:05:05点击:

        “己巳之变”令明朝损失惨重,颜面尽失。敌人退走以后,自然要有人为此承担责任。崇祯帝不会提起袁崇焕早就提醒过他加强蓟州城防的奏折,在强大的官方民间舆论声中,将袁崇焕当做替罪羊也就不奇怪了。明朝官场的特点是,打了胜仗或败仗,文官阶层的口水都能淹死人。熊廷弼就这么死的,孙承宗被迫告老还乡,袁崇焕也没有逃出这一定数。

        袁崇焕是明朝末期的一位优秀的将帅,具有出色的指挥才能。他并没有通敌卖国,即使议和,也是为了边境安宁,与割地求和不沾边(官史资料中无此记载)。至于杀毛文龙,是为了统一指挥,因毛文龙不听话、不退役才被杀,谈不上专杀,而且此事已得到崇祯圣旨褒奖认可,最多是滥用职权。所以,拿“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三条罪状来判袁崇焕“磔(zhé)”死,应该是不折不扣的冤杀。

             《明史-袁崇焕传》中说:初,崇焕妄杀文龙,至是帝误杀崇焕。自崇焕死,边事益无人,明亡征决矣。

        以袁崇焕的才能,可以看出,即使他活着,依然被重用,明朝照样灭亡。在同样的北京保卫战条件下,袁崇焕显然缺乏100多年前于谦那样的应急指挥能力,难以成为扭转时局的关键人物。杀毛文龙,替后金在入关时扫除了后顾之忧,办了前任没办后金办不到的事。北京保卫战紧急关头,违反皇帝谕旨越过蓟州,要求野战军队进京城休整,可以证明袁崇焕缺乏一定的政治头脑,也没有他的贵人孙承宗那样的战略眼光。他更无法改变明朝的檔争之风、腐败之风,连崇祯皇帝也不可能。清朝夸大袁崇焕的作用,就是暗示后来人:大明皇帝崇祯英而不明,性格多疑,自毁长城,该亡!清朝入主中原,应当!

        袁崇焕死前,有无数老百姓非议他、漫骂他、指责他、怀疑他。袁崇焕死的时候,想生吃他肉的老百姓成群结队。老百姓为什么为这样对待袁崇焕?原因多了。但有一点可以保证,这与皇太极的反间计没有一丁点关系。所谓两个太监从敌营跑回来的事,到满清乾隆年间才有人开始传言。事实上,在袁崇焕被抓前、被抓时、审讯时、处斩时、处斩后,都没有一个人说过什么有太监从敌营跑回来的事。

        事实上,根本就没有把袁崇焕的死和什么太监联系过在一起。直到100多年后的乾隆年间,才有了这种惊人的变化。(所谓的皇太极反间计,可信度有多高。诸位可以想象了)

        无数的人老百姓非议、漫骂、怀疑、指责、恨一个人到了惊人的地步。泪痕不敢说这个人一定死有余辜,但这样一个人死后的盖雷定论居然是:崇焕既死,天下冤之。泪痕实在奇怪极了!后来泪痕终于发现,原来一切不过是御用文人给满清皇帝拍马屁罢了。既然皇太极说袁崇焕是自己反间计给弄死的,那御用文人自然只有表示一百个认同,而不敢表示一丁点反对。相反还得找一百个、一千个理由证明这一切是千真万确的。

        在这种背景下,自然没有人敢对无数老百姓非议、恨袁崇焕的原因深入分析了。他们对此只是含糊其词罢了。因为如果深入分析,那袁崇焕之死还和皇太极的反间计有什么关系?所以一方面御用文人说了,袁崇焕死的时候,愿意花钱生吃他肉的人成群结队,另一方面却又说袁崇焕既死,天下冤之。但既然是写历史,御用文人当然多少还有一点职业道德。否则?他们写的东西就没有资格叫历史了。所以对老百姓非议、怀疑、漫骂、恨袁崇焕的原因。御用文人们只是含糊其词,却绝不敢把责任全推给老百姓,更不敢因此肆意污损老百姓。

        金庸先生是写武侠小说的,初写历史自然是毫无顾忌。于是在这段历史公案中,自然是信口开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总而言之,袁崇焕伟大极了,完美极了。老百姓之所以非议他、怀疑、指责、漫骂他。无它!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愚昧、偏见、自私、残忍罢了。岂只是老百姓,一切敢对袁崇焕不恭敬的人,都会被金庸先生用这些词对待的。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