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 正文

崇祯杀袁崇焕后悔了吗 老百姓为什么恨袁崇焕

来源:作者:时间:2018-02-01 11:05:05点击:

  1629年12月1日(阴历,下同),大明蓟辽督师袁崇焕下狱。但9个月之后,即1630年8月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的罪名“磔(zhé)”死(《明史》)。是什么原因促使崇祯动了杀心?流传最广的就是:1629年11月28日,皇太极玩儿了反间计,让两个清军将官在关押着两个明朝太监的帐篷前说话,言袁督师已和皇上(皇太极)说好,准备里应外合攻取北京城。然后有意放跑那两个太监。结果崇祯皇帝听信太监传言,杀了大明栋梁袁崇焕,最终导致江山易主。整个故事令人扼腕长叹,痛惜不已,这个说法直到现在还相当有市场。

        

崇祯为何要杀袁崇焕?

 

               从这个故事情节来看,简直就是《三国演义》“蒋干盗书”的翻版。袁崇焕下狱当天,面对朝臣和社会各种言论,崇祯皇帝诏曰:“解任听勘”,即停职再看。看得出,崇祯当时并不想杀袁崇焕。如果,他真的中了反间计,自然没有再看的必要,更不可能在一片喊杀袁崇焕声浪中让老袁再活9个月。如果崇祯真的那么好糊弄,也绝不可能在刚刚即位不到半年,就干净利落地收拾掉权倾天下的阉檔,结局只能是一个窝囊废、傀儡。

        朝鲜《仁祖实录》八年二月丁丑载:朝鲜的使者朴兰英到沈阳,满清的王公当着他面互相“耳语”,说袁经略果然和我们同心,只可惜事情败露而被下狱。这样重大的事情,怎会当着外国使臣的面而互相耳语,故意让他听到?朴兰英明白他们的用意,只不过想借他而传言到明朝去,以便尽快杀了袁崇焕,所以他在给朝鲜国王的奏章中说:“此必行间之言也。”连朝鲜君臣都不相信的事,何以明朝人信而不疑?

        这里提及一下,在满洲八旗各级将领手中,确实有《三国演义》,他们就是这样普及军事理论的,没办法,八旗将领几乎都是文盲,看不懂《孙子兵法》。能编出这么一出反间计,看来确实是《三国演义》看多了。但这样一来,崇祯无形中被贬低,袁崇焕再被无限拔高,清朝取代明朝就成为天经地义之事。

        那么,崇祯皇帝到底因为什么非要杀袁崇焕?

        一、违反了朝廷关于边帅不得结交近臣的制度

        为了防止类似西汉“七国之乱”、唐朝“安史之乱”一类教训不再重演,明朝对于藩王、边境统兵将领的管理有一套严格规定。其中就有边境统兵将帅不得交结内臣,这是一条高压线。一旦撞线,杀无赦。

             袁崇焕下狱后,民间、官方都是一片杀袁声浪,理由就是袁崇焕通敌。

        1629年12月7日,御史高捷弹劾大学士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证据是一份关于二人密谈平辽方略笔录,也不知二人密谈的话外人是如何知道的,钱龙锡被迫辞职。(方崇焕在朝,尝与大学士钱龙锡语,微及欲杀毛文龙状。《明史-袁崇焕传》)此后,关于袁崇焕更多的黑材料被源源不断报上来。崇祯帝不为之所动,可见,他是一个很有主见的人。

        1630年8月,山东道御史史范上本,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数万两白银,连银子放在哪里,都说得一清二楚。联想到袁崇焕昔日上折子要求在宁远为魏忠贤修生祠之事,这下也不由皇帝不信了。当时的朝臣有几人不收银子?但收谁的都可以,就是不能收边关将帅的。完了,就是这道奏折把袁督师送上断头台。

        1630年8月16日,崇祯帝在紫禁城平台,召集内阁、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部门人员召开公判大会,在皇帝询问各方意见且无人发言的情况下,对袁崇焕作出了缺席审判,由大明天子朱由检做出终审判决:“依律,凌迟。”

 1/6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