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这个动机从他们记载鉴真行迹的典籍《唐大和尚东征传》书名中就可以看出端倪,所谓“东征”,并不是说鉴真率领着一票唐军打到日本去了,这里的“征”有“正”之意,是说鉴真的到来让风气为之一正。这么一说,鉴真东渡对日本来说跟今天的“中央巡视组”有一拼,是到日本“整风”去了。
鉴真的奇幻漂流
鉴真的信念很坚定,但困难也很大。事实上,在鉴真决定东渡日本后,他率领的一行人先后五次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倒不是唐朝这边管得严,而是各种意外事件。
第一次是因为内讧:鉴真一位弟子道航取笑师弟如海说,你学问不够,去了日本也教不了人家啥。如海心眼小,就去官府告发了师父一行,于是第一次尝试就黄了。
从第一次东渡失败的过程不难看出,在唐朝,“不许偷渡”这条法令其实处于民不告官不究的状态。鉴真如果跟玄奘一样,出发时名不见经传,兴许一次就走成了,但由于鉴真是个名人,有点小动作总有人告发,所以这种半吊子监督后来又挡住了鉴真的两次东渡打算。所谓鉴真六次东渡,真正成行的只有三次,不过,即便真正出了海,也不能保证你就能到日本。当时航海技术不行,风暴一来,船能去哪儿基本上就全凭感觉走了。鉴真两次出海遇到风暴,上演“奇幻漂流”。在第二次和第五次东渡中,鉴真一次漂到了宁波,另一次漂到了海南岛。
一晃十二年过去了,当年跟着鉴真的弟子们走的走、死的死,连当初邀请鉴真东渡的两位日本僧人都先后离去,鉴真自己也在第五次东渡失败后失明了。然而,遭受如此蹉跎的鉴真却发誓:“不至日本国,本愿不遂”,铁了心和此事耗上了。
另一方面,鉴真先后五次“偷渡”,终于惊动了唐朝中央zf,日本一看暗着挖墙脚不行,干脆直接向唐朝要人。大唐王朝倒也开明,表示此事好说。运作此事的是我们的老熟人,“海龟”吉备真备和他留在中国的亲密战友晁衡。然而,就在鉴真即将成行之际,事情又节外生枝——唐玄宗那边突然不放人了。
唐玄宗李隆基一看日本要传佛法,当即表示可以买一送一,把自己很崇尚的道教也传到日本去。他哪里知道日本已经被一个佛教折腾得连租税都快收不上来了,所以当日本拒绝这项提议时,唐玄宗大惑不解,进而恼羞成怒,决定教训一下日本,点名不让鉴真走了。
不过,唐玄宗旨意下来时,鉴真那边已经快登船了。所以在吉备真备的包庇下,鉴真第六次“偷渡”终于成功。

鉴真带给日本的“文化大跃进”
鉴真到达日本之后的历史,见诸日本史料之中。在日本人笔下,这位大和尚简直是半仙式的存在。
据记载,从难波到奈良京的路上,鉴真的脚基本上就没沾过地上的泥——蜂拥而来的日本信众几乎将鉴真抬着迎入了奈良京。未入京城,亲王、宰相、右大臣、大纳言以及以下百余名官员就已在路边迎候,当时在位的孝谦天皇和已然退位的圣武上皇则在皇宫内设宴迎接。而鉴真本人更是出场就展现“神迹”,当时日本最为崇佛的光明皇太后病重,日本国内名医久治不愈,鉴真到场后,只用一帖药就治好了皇太后的病。
当然,有一点怀疑精神的人不难看出,这是日本人在有意造神。这也难怪,天皇请鉴真来日本,本就是让他来“整风”的。不搞点“鉴真崇拜”怎么行。果然,鉴真到后没几个月,天皇就下圣旨:“自今以后,受戒传律,一任大和尚(指鉴真)。”将日本国内佛教僧众的“审批权”全权委托给了鉴真。在鉴真的帮助下,一度放浪形骸的日本佛教总算又规矩点了。
不过,如果非说鉴真的到来让日本佛教面貌焕然一新,其实我是存疑的,证据是日本和尚从那以后依然保留着喝酒吃肉、娶妻生子的习惯,直到现在。事实上,鉴真给日本带来的最大影响其实是一次文化大跃进。跟随鉴真而去的工匠提升了日本的建筑、雕刻等工艺,唐招提寺就是在这些人的设计监督下建造的,直到今天,它仍然耸立在奈良城内,被誉为整个奈良时代最大最美的建筑。医学方面,医学修养极高的鉴真将带去的医术集结成书《鉴上人秘方》,这本医书一直被日本人用到明治维新西医传入以前。在书法上,鉴真还带去了数十卷中国书法名家的真迹,其中王羲之的《丧乱帖》被作为见面礼献给了日本天皇,至今仍被收藏于日本皇居,是日本皇居的镇馆之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