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 正文

蔡锷简介 蔡锷与小凤仙照片

来源:作者:时间:2017-08-12 23:00:50点击:

 蔡锷(1882-1916)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入长沙时务学堂,与梁启超,谭嗣同等结交.戊戌政变后考入上海南洋公学.次年到日本,就读于东京大同高等学校及横滨东亚商业学校.1900年回国参加自立军起义,事败后复返日本学习军事.1904年回国,先后到江西,湖南,广西,河南等地军校任职.1911年(宣统三年)调云南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10月与革.命檔人李根源等在昆明发动了"重九起义",11月出任云南军zf都督.旋即协助贵州,四川两省独立.二次革.命暗中派兵援助四川熊克武讨袁.事后被袁世凯调至北京,授以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参政院参政等虚职.1915年袁策划称帝,加紧对其监视,蔡锷以赴津治病为名,逃至日本,转道香港回云南,12月25日与唐继尧,戴戡等通电宣告云南独立,讨伐袁世凯.次日成立护国军,任第一军总司令,出兵四川,屡获胜利.不久广西,陕西,贵州,浙江,湖南等省相继响应,迫使袁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因艰苦转战,积劳成疾,8月赴日本治疗.11月病逝.

  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汉族,湖南宝庆(即今邵阳市洞口县,一说蔡锷故居位于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人,是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集》。

  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特别是在护国战争中,他抱病参战,指挥劣势军队顶住了优势敌人的进攻,逼迫敌军停战议和,表现了他坚定不移、临危不惧的精神和为国为民战斗到底的英雄气概。

  在作战指导方面,他注意及时总结经验,克服初战时存在的某些急躁性和片面性,根据战场态势的变化,及时修改作战计划,调整兵力部署,力求主动,避免被动,基本体现了他自己所主张的“因时以制宜,审势以求当,未可稍有拘滞”的战争指导思想。

  蔡锷治军严明,并以身作则。他在云南都督任内,曾令参谋部汇考中外律例,制颁《简明军律》四十七条,内分“叛乱”、“擅权”、“辱职”、“抗命”、“暴乱胁迫”、“侮辱”、“逃逸”、“损坏军用物品”、“掠夺”、“关于俘虏之罪”及“违令”等十一章。并制颁《军队手牒》,强调军人“宜忠国家,宜敦信义,宜重俭朴,宜守纪律,宜尚武勇”。明确规定,“自宣布之后,一律实行”。又转发了南京临时zf陆军部关于严禁私自劝募军饷的命令。

  经历了一系列变故后,乱局中的蔡锷更加成熟老到。沧海横流之中,他竖起讨袁大旗,提数千孤旅,奋起护国。

  用几千子弟兵对抗十万袁军,显然是下了不顾性命拼死一战的决心。他要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为四万万同胞争人格”。

  但蔡锷终日“恶衣菲食以戕自身,早作夜息以伤其神”,已经是病体难支。1916年11月8日凌晨,戎马倥偬、尽瘁国事的蔡锷将军在日本福冈赍志而殁,年仅三十七岁。他为共和而生,亦为共和而死,遭天妒而短寿,虽然令人惋惜,然而他拯救新兴共和于危殆,终造伟业,史册长载,已是无憾了。他口授的遗嘱中有一条:“锷以短命,未能尽力民国,应为薄葬”,更可见其为人之一斑。

  只是他没有实现倒袁成功后一定接小凤仙团聚的誓言。在他弥留之际,在一连串惘然若失的玄想之中,他眼前是否曾闪回小凤仙那悦人的笑靥?

  国民zf在北京中央公园为蔡锷举行隆重公祭,黎元洪、孙中山、段祺瑞等政界首脑以及各界群众前去参加祭奠,灵堂大厅摆满了花圈和挽幛。孙中山写的是:“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梁启超写的是:“国民赖公有人格,英雄无命亦天心。”英雄不寿,百年后再读这些挽联,仍是令人怃然落泪。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