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的航母编队,十几艘各类舰是按作战阵位分散部署的,有的警戒舰只甚至远离航母200海里。而航母一般是单独航行,除了隐蔽行踪的需要,也是在一定的海域内来回起降舰载机的需要,这个时候航母走的是一个别针型,近身护卫的一般只有一到两艘驱逐舰和巡洋舰。航母虽然有300多米的庞大身躯,但是在大洋上却是极难被发现的,因为被发现就意味着被摧毁,这是航母海战的铁律。二战中美国航母之所以能打败数量上一度超过美国的日本航母编队,都遵循了“先敌发现,先敌摧毁”的战法,几次大海战赢得胜利都是血的教训换来的。
我们再对中美南海对峙的过程进行一次复盘,就可以看出双方摆出的都是一付真打的架势。
中方6月30日宣布三大舰队在西沙海域军演,上百艘战舰云集,战斗机和轰炸机集结了X百架,7月5号拉开演习战幕,实际上就是我们俗称的拉开架势,各作战单元按部署隐蔽进入指定为置,做到说打就能打。
美方在7月5号后也摆出临战姿态,在6月份在南海闹了近半个月后,突然将主力撤出南海,两艘航母全部转进到南海外的菲律宾东面的太平洋海面上,南海只留了三艘驱逐舰,这三艘驱逐舰甚至没有进入中国的九段线内,紧贴菲律宾戒备航行。严格的说,美军的这个行动也叫进入阵位,是摆开打仗的架势。
这个时候才是最危险的关键时刻,因为双方都是按作战计划和要求摆开了战斗队形,美军航母机动出南海意味着开始进行战时的隐蔽机动,只有隐蔽起来才能进行舰载机的突击,才能避开中国海军的锋芒所向。
简单说,双方突然间都将兵力部署隐藏起来,最显著的特征是美军在7月5日后突然进行了战时新闻管制措施,美国媒体驻美军舰上的新闻记者被管制,一个字也发不出来,美军开始进行无线电静默,航母也不再起降战斗机,以最大限度的减少被发现的几率。一向以转载美国媒体报道为荣的港澳台媒体一下子失去了前方的第一手信息来源,就连喜欢转载美国媒体报道的国内某些主流媒体也一样失去了一手的新闻材料。
信息一断,于是有人惊呼,美军跑了!
其实美军没跑,它不过是进入了战时的阵位,美舰所采取的种种措施,包括新闻管制和无线电静默都是准备打仗的前奏,目的是隐藏航母和各舰的坐标。这个时候才是南海最紧张的时刻,才是真正的剑拔弩张!这场斗智斗勇,比意志、比毅力、比战斗决心,比作战部署的军事大博弈正式拉开了大幕,谁眨眼,谁就输了。
现在轮到美军真的紧张起来了。中国军队四位上将坐镇南海,除了集中了中国海军的精锐主力,中国的战略空军和战略火箭军也加入了作战序列。中国摆出了坚决维护主权,毕其功于一役的决心和意志,这是美军和美国决策机构所没有想到的。据国内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专家统计,这是中国自越南战争后首次与美军面对面的军事对峙,其规模之大,武器装备动员的质量和数量都是历史上罕见的。另外我军还在人员上进行了充分的动员,数量巨大的预备役军人接到命令后重返部队,紧急补充前线部队,这也是自1979年中越边界反击战以来仅有的一次。二战后美军航母首次因坐标暴露仓皇撤退
中美在越战后首次面对面的军事对峙本身已经很惊悚,特别是中国进行了局部的战争动员,实施了预备役老兵归队等举措,使对峙方的对手增加了更大的政治和军事上的压力和风险,局面变得更加危险和扑朔迷离。
这样的军事对峙还会对政治人物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为战争有自己自有的规律,一旦局面失控后果不堪设想。
越战后以往的中美军事对抗,特别是冷战结束后的对抗,都是美国在南海演习,中国就在东海或者黄海军演。美国在朝鲜东西大洋上闹腾,中国就在南海上大演习,从不在一个海域对撞。这种不在一个海域的对抗已经成常态,就是为了避开彼此的锋芒。但是这次不同,当美国集结两艘航母和10艘军舰挟仲裁案宣布前这个时机考验中国的决心时,中国在最恰当的时间,集中强大的军力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与美军迎面对撞,演习的时间也选在仲裁案宣布之前的一天结束,如果美国在这个时间点上与中国对撞,美军就显得措手不及,中国的后发制人就显得准备的更充分,而且达成了战役的突然性。美国航母编队已经在南海呆了半个月,活动规律和基本实力已经被中方所掌握,等于先机已失。本来就是个政治秀,立即转为临战状态,部队已经人困马乏,在被对方掌握的情况下作战,真的进行实质对抗,不管是玩“碰碰车”还是小打、大打都没有胜算,何况南海四面都是墙一般的各国,只有几个海峡和隘口,进退选择十分有限,一旦开打就丧失了机动能力,这是航母战斗群作战的大忌,所以美军立即选择了立即撤离,如果说是仓皇逃窜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