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加梅齐是先驱。他研究了为何许多孩子不会因为同样患精神分裂症的父母一起生活而患精神疾病,并得出结论:抗逆力的某种特性在心理健康方面所起的做作用,比人们以前想象的要大。
如同很多心理学名词一样,不同的学者对抗逆力有不同的看法,命名也不尽相同。例如,台湾学者称之为“复原力”,香港学者称之为“抗逆力”、“压弹”,大陆也有学者称之为“心理弹性”、“韧性”。
所有这些称呼,对应的英语名称都是“resilience”,其原意是弹性、弹力的意思,即使某物质能在弯曲、伸展或收缩后恢复原先的形状或位置的物体的性能。

引申到心理学上就是指一个人在处于困难、挫折、失败等逆境时的心理协调和适应能力,即一个人遭受挫折后,能够忍受和摆脱挫折的打击,在逆境中保持健康、正常的心理和行为能力。
美国心理协会指出,抗逆力包含多种因素:
它是一种关系──在家人与其他人之间保持一种良好的支持性关系,这种关系创造爱和信任,能规范角色,给予鼓励和让人安心,从而增强个体的抗逆力;
一种能力──制定切合实际的计划并着力去实现;
一种态度──积极看待自己,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
一种技能──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技能;
一种力量──控制冲动和强烈情绪的力量。
与抗逆力相关的,有外在保护因子和内在保护因子,内外保护因子越高,抗逆力也越高。
抗逆力特别强调个人品质与环境资源的整合,澳洲学者LynWorsley以“多纳圈”来做比喻。
在王猛的万言书中,我看到他在技能方面的欠缺,比如沟通和解决问题方面出了点问题。
他自己也说:“尽管后来考上北大,但是从小的封闭单纯的环境已经让我丧失了该有的社交能力,与一些同学的难以相处也让我对人际交往不再期盼。”
“北大毕业后,我进入一家专业对口的机构上班,但我却没有信心。
因为我的动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现问题,加上自卑心理,导致很多事情跟不上。
不到一年我选择离开,此后的几个工作也都不顺利。”
但是,王猛却有难得的能力,他发现了自己的问题,并且开始学习心理学,积极寻求改变,甚至帮助一些孩子,让他们能够分析问题,解决自身遇到的一些问题。
这种自救和助人的态度,是一个人的内驱力。
如果能清楚自己的强项,了解自己的弱项,相互激活,形成心理资源,就能渡过难关。
最后,我想说,原生家庭再烂,已是既成事实,我们提及这个词,是用来找到原因,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锅扣上,完了做鸵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