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个北大毕业生怒怼父母出了名。
王猛(化名),80后男性,从小成绩数一数二,四川某地级市高考理科状元,被北大录取,本科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的大学研究生。

但这样一个天之骄子,却写下了万言书,控诉父母对自己多年来的“控制”,以至于自己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
网上的新闻已经很多了,歪姐就不重复,总结一下,王猛与父母结下的“仇”是因为:
从小就感到被父母事无巨细地控制,
从小在心灵上就得不到父母的认可,
为此留下心理创伤,下半生只好自救。
而他的父母却认为:
儿子太揪着往事不放,
我们觉得儿子很正常,
不认为控制了儿子,
他去看了心理医生,才把问题迁怒于我们。
他和他父母恰恰形成了一种非常强烈的对比:
他父母认为:“我做的都是为你好,你咋就想不通呢?不感恩就罢了,还向全世界埋怨?”
而他认为:“为什么你们那么理所当然地控制我的一切,丝毫不顾及我的感受,伤害了我还毫无悔意?”
只是,跟大多数家庭的遗憾一样:孩子在等待父母道歉,而父母在等待孩子说谢谢,最终他们都会失望。
02
这些年,原生家庭这个词已经被大众广而告之了:我无能,是父母关爱过度;我好强,是父母缺爱造成;我怯懦,是父母管教太严;我暴戾,是因为父母就这么对我的。总之,但凡我有任何缺点,都可以从原生家庭找到原因。
从心理学这么多年的研究和案例跟踪上说,这样的分析没毛病。
事实上,原生家庭对一个人来说,影响非一般地深远。我们经常会发现,你不自觉地,从行为和语言,尤其是遇到事情时的即时反应,都会闪现父母的影子。
而出生于五六十年代的父母,基本上就是最没有界限感的一代。当然,由于特殊的时代经历,他们也是最缺乏安全感的一代。
而他们的后代,恰恰是中国经济腾飞以来,追求个性解放和自我意识萌发的一代。
这样的两代人三观不一,你认为的好和我认为的好,差距可能要绕赤道一圈,这对冲的矛盾自然像火星撞地球。
一个网友说,她从小就要看妈妈的脸色过活。没考到前三名,妈妈说你考这么差还有脸让我签名?有一次考了第一,妈妈讽刺她说:你这次怎么瞎猫碰上死耗子了?
一直等这个网友毕业后,跟妈妈提起小时候的事,她妈妈还不以为然地说,就是怕你骄傲,所以任何时候都要压压你的气焰,不然尾巴翘到天上怎么办?这还不是为了你好,你看你现在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还不是我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