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
“关于石鼓文的确切年代,几千年来学者讨论不断,提出各种看法,至今还没有一个能够被大家都赞同的确定的结论。现有多位学者认为它是秦景公时的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赵超

镇国之文献竹简
西汉《兵法》竹简:为孙武、孙膑正名

文物介绍
文物出土
1972年,在临沂银雀山汉墓的发掘中,除了漆木器、陶器、铜器和钱币等常见随葬物品,一号汉墓出土竹简4942枚;二号汉墓出土竹简32枚。这些竹简包含了古代兵书四部,即《孙子兵法》(105枚)、《孙膑兵法》(232枚),及其他内容的竹简,真实的还原了《孙子兵法》十三篇全貌以及《孙膑兵法》十六篇。
文物简介
银雀山竹简中的《孙子兵法》十三篇都有文字保存,这是现存最早的《孙子兵法》版本,大约成书于西汉初期,是最接近作者原始思想的版本,为校勘和研究《孙子兵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文献价值非同一般。

而竹简本《孙膑兵法》整理出222枚,其中整简达137枚,残损部分每枚也在10个字上下,共得6000字以上,该兵法在消失了上千年后,失而复得。
历史价值
2500年前诞生的《孙子兵法》,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兵书,代表了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但是它的作者究竟是谁,历史上一直存在争论。这些实物证据揭示了历史上的孙武孙膑并非一人,也印证了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孙武、孙膑记载的真实性。

点评
“《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作,其作者孙武是春秋时期的军事家,有‘兵圣’的美誉,他留下来的唯一著作——《孙子兵法》,不但成为其后中国历代研习兵法者必读之书,而且较早就有十余种文字的译本发行海外,在世界上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汝企和

镇国之书法
《平复帖》:见证汉字流变

文物介绍
文物流传
《平复帖》书写于西晋,根据尾纸董其昌、溥伟、傅增湘、赵椿年题跋,可得知《平复帖》历代递藏情况:宋代入宣和内府,明万历间归韩世能、韩逢禧父子,再归张丑。清初递经葛君常、王济、冯铨、梁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入乾隆内府,再赐给皇十一子成亲王永瑆。光绪年间为恭亲王奕䜣所有,并由其孙溥伟、溥儒继承。后溥儒为筹集亲丧费用,将此帖待价而沽,经傅增湘从中斡旋,最终由张伯驹以巨金购得。张氏夫妇于1956年将《平复帖》捐献国家。
文物简介
《平复帖》内容是写给友人的一个信札,其中有病体“恐难平复”字样,故得此名。帖内草书九行,计八十四字,秃笔枯锋,墨色微绿。笔意婉转,用笔朴质古雅,为传世最早的草书真迹,有“法帖之祖”的美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