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是个有骨气,却又消极的人。陶渊明看清了官场的黑暗,决心不为五斗米折腰,坚决辞蕾隐居,而不像其他贪婪的官员只为一己私利不择手段地攀高枝,形成黑暗的朝野形势,从这一方面看,陶渊明是值得学习的,有骨气的;而从另一方面看,他知道官场的黑暗,从没想过要改变,也没想过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只知尽快脱身,过自己向往的隐居生活,消极地躲避一切。从这一方面看,陶渊明是自私的,消极的。但尽管如此,他带给后人的仍是典型的“骨气模范”形象,供后人敬仰,文化造诣也极高,著名的《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广为流传。
陶渊明生平简介
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东晋浔阳柴桑人(今九江市)人。
陶渊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作过太守.
年幼时,家庭衰微,八岁丧父,十二岁母病逝,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多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孟嘉是当代名士,“行不苟合,年无夸矜,未尝有喜愠之容。好酣酒,逾多不乱;至于忘怀得意,傍若无人。”(《晋故征西大将军长史孟府君传》)渊明“存心处世,颇多追仿其外祖辈者。”(逮钦立语)日后,他的个性、修养,都很有外祖父的遗风。外祖父家里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在学者以《庄》《老》为宗而黜《六经》的两晋时代,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