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 正文

豫让的人物评价:士为知己者死,这个刺客真难得

来源:作者:时间:2018-02-01 23:30:07点击:

        豫让回答说:“范氏、中行氏把我当平民对待,我就用平民的方式对他们,可是智伯把我当国士对待,我就要用国士的方式回报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赵襄子听后非常感动,可是又不能再次放了豫让,于是让侍卫将他团团围住。

        豫让知道这次在劫难逃,无法实现为智伯复仇的愿望,于是请求赵襄子将衣服脱一件给他,然后跳起来对着衣服连刺三剑,之后大声说道:“我可以去下面报答智伯的恩情了!”豫让拔剑自杀,他死后事迹在赵国传开,赵国仁人志士说起豫让的事迹无不感动,令人可歌可泣。

        03

        豫让行刺赵襄子的故事流传至今,有些人可能觉得豫让太傻了,为了一个家主居然毁容当刺客,一个侍奉主上的家臣值得那么玩命吗?

        这个疑问要从周代的历史背景说起,周代自周公旦辅佐周成王时实施的理政思想说起,周公以德治天下,制定礼乐制度确保“德政”的实施,同时实行严格的宗法制维护社会秩序。德是执政是中心思想,礼乐制度是“德治”两个基本点,宗法制是嫡长子继承制为基础的继承制度和社会制度,周代通过这些制度想达到"君仁臣忠,父慈子孝、忠义永存、礼乐长久”的理想社会。

        豫让这种义举是完全符合春秋时期的主流思想,春秋时期分五个社会等级,分别是天子、诸侯、大夫、士、平民,智伯是大夫,地位仅次于晋国诸侯(国君),豫让是平民,可是智伯却把豫让当国士一样看待,可见智伯对豫让已经是破格提拔,豫让当然要感激智伯。

        春秋讲“忠义”,士必须效忠大夫,豫让作为如同国士一样待遇的平民,从礼制上讲必须效忠智伯,如果士不效忠大夫,那么在春秋时期就是"不忠不义",是大逆不道的行为,必遭众人谴责。豫让这种行为完全“忠义”的要求,他为智伯报仇,是伦理道德促使的行为。豫让为了给家主报仇,不惜性命,最后选择自杀,是“大忠大义”的表现,是当时世人学习的榜样。

        04

        

 

        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忠义”的化身关羽,关羽在三国时期文武并不是最突出的,可是却被后人敬为“武圣”,这其中必有深刻的原因,我们知道关羽最爱读一本书,书名叫《春秋》,《春秋》讲了很多忠义之士的故事,关羽深受这些忠义之士的影响,关羽自从跟了刘备后,再也不事二主,当年落入曹操手中,曹操赏给关羽高官厚禄、美女珠宝,关羽都不为所动,心中思念的还是他的主公刘备,“身在曹营心在汉”这个典故说明了关羽是一位大忠大义的英雄,关羽成为“仁义”的化身,被后人尊称为“武圣关公”。

        “忠义”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思想,不忠不义之人必遭众人谴责和不容,《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文学作品都说明了“忠义”的重要性,如今到了二十一世纪,古人这种“忠义”思想有没有必要提倡和发扬呢?一起讨论!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