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 正文

明朝太监王承恩简介 历史对王承恩的评价为什么那么高

来源:作者:时间:2017-07-22 21:30:49点击: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祯帝朱由检由太监王承恩陪伴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寿皇亭附近的歪斜的老槐树上。王承恩也吊死于旁边的海棠树上。中午,李自成进入皇宫,下令“献帝者赏万金,封伯爵。匿者灭族”。崇祯尸体在树上吊了三天,直至三月二十一日才被发现,被停放在东华门外,装入柳木棺内。李自成命令于四月四日埋葬崇祯。福王时,谥忠愍。承恩后为清朝康熙皇帝所称颂,曾在思陵附近为王承恩竖碑立传。

  王承恩一位大明朝末代的宦官,是河北邢台白岸村人,原是大太监曹化淳名下,后官至司礼监秉笔太监,深得崇祯皇帝的信任。曹化淳在崇祯理朝期间,曾负责处理魏忠贤奸佞造下的冤案,平反昭雪两千余件,是位不错的好内宫。或许五承恩承继了不少品质,忠君爱国。使他在大明即将覆亡、几十万人“解甲”的时候能够护佑君主,不畏强敌,这表现了强烈的忠贞性格。他的死充满了悲壮的意义,使他的殉葬充满了光辉的色彩。而他的荣誉,不仅来自他侍奉的大明,而更多的来自后来入主中原的明朝和敌手大清。大清第一个皇帝顺治在为明末亡国之君崇祯发丧的同时为王承恩修墓立碑。并将他葬在大明开代皇帝崇祯的思陵门外,让他“守护”皇陵,是何等的荣耀。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