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明星娱乐 > 正文

梅长苏历史原型是谁 梅长苏会武功吗

来源:作者:时间:2018-01-06 10:38:07点击:

        结果,历史并未如这两种假设那样发展……

        同年十二月,元修因与宇文泰有隙而被宇文泰毒杀。第二年(535年),宇文泰立元宝炬为帝,年号“大统”。这下好了,两个皇帝,一个是权臣拥立的,一个是军阀拥立的,地位相当,谁也不比谁“高贵”。这时才真正是两个政权的对峙,而不是一个国家内部的争权夺利。所以,北魏此时(535年)才算正式分裂。

        也许是北魏分裂的消息令萧衍欢欣鼓舞,也许是元宝炬登基的年号让萧衍受到刺激,萧衍在同一年(535年)将年号改为“大同”,寓意“天下大同”。在梁武帝看来,北魏“一分为二”就等于“由强变弱”,对南梁来说是大大的好事——以前对付北魏都没啥问题,现在“一个馒头掰两半”,还不是“想吃谁就吃谁”!萧衍觉得,汉人统一中原的愿望就要实现了,他很有可能超越刘裕(刘宋开国皇帝)以及祖逖、庾亮、殷浩、桓温,成为北伐成功第一人。可惜,萧衍错估了敌人,也错估了自己。此时,萧衍72岁,在位34年,已经进入他执政的晚期,距离他最后被囚饿死台城还有14年。

        

 

        注:台城,是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台省和皇宫所在地,位于国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台”指当时以尚书台为主体的中央zf,因尚书台位于宫城之内,因此宫城又被称作“台城”。

        北魏分裂,东魏、西魏自然各有各的“家务事”要忙,暂时无暇理会这位老人的“勃勃雄心”。为了牵制西魏,东魏方面甚至主动向南梁示好,双方互使不断。而东、西魏双方则为了争夺更多的资源和权利,也为了尽快结束对峙、恢复安定的局面,都迫不及待地想消灭对方,甚至在元宝炬登基的当年(535年)就爆发了一场大战——小关之战。

        北魏分裂,东魏占据了原北魏绝大部分富饶之地,在土地、人口、矿产资源等方面明显优于西魏。这些资源在北魏分裂前是全国共享,分裂后却只是东魏独享,所以,北魏分裂时,东魏的经济实力和人口数量居三国之首,在军事上也颇占优势。但小关之战,高欢败北,这一优势便不存在了。

        537年,沙苑之战,高欢再次惨败。自此,东、西魏攻防态势逆转,西魏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稳住阵脚后开始东进和南图。

        538年,为了摆脱对东魏的弱势地位,西魏宇文泰主动求战,爆发了第三次大战——河桥之战。战争的结果是:双方都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一代名城汉魏洛阳毁于一旦,至此之后再也没有恢复元气(日后隋唐的洛阳城是建在汉魏洛阳西边的新城)。虽然西魏先胜后败,损失巨大,最终退出了洛阳地区,但东魏损失了莫多娄贷文、高昂、宋显等将领,在西魏败退时也无力乘胜追击。此后,双方进入长达5年的“休养生息”时期。

        再说回《琅琊榜》……

        若以大通元年(527年)为时间起点计算的话,12年后的539年,电视剧《琅琊榜》的故事正式展开。

        历史上的539年,南梁处于大同年间(535年—545年),皇帝萧衍76岁,在位38年。这一时期,南梁官僚腐败,社会风气奢靡。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战争持续,大量百姓破产破家,男丁为避兵役徭役甚至出家为僧,以致劳动力缺乏、兵源不足。南梁在此种情势之下,经济衰退、战事不利,频繁加重赋税、征兵征粮,而世家大阀则更加肆无忌惮地进行土地兼并,致使更多的百姓逃亡隐匿。如此恶性循环,再加上萧衍本人又笃信佛教、不务政事,南梁颓像已现。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