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家大婶让我去她家陪夜 农村大婶让我晚上十点开门开
那位叫冬秀的女人考虑了一会儿,然后点点头,对她姑妈说,她愿意,那位江苏来的男人松了一口气,杨伯伯还有大婶看着事情敲定以后,也都很高兴。大婶立刻站在娘家人的立场上,笑吟吟的对其进行教诲:“可不是嘛,你是男子汉大丈夫,自然应该对自家女人好点,我家冬秀以前啊,吃了不少苦,这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她一嫁人,娘家人就不再管她死活了,她在婆家被欺负成这样,娘家兄弟也没有一个给她撑腰的,这以后要是跟了你了,山高路远的,我们也顾不上她什么,她就只能靠你了,你可不能让你家里人欺负她了。”
杨伯伯把大婶的意思转达给他朋友后,又对大婶说:“这个你放心,我这朋友啊,父母几年前就去世了,虽说有几个堂兄弟,但都是各过各的,谁也不管谁的事。”
“没有公公婆婆?”大婶有些惊讶,然后转向她侄女,“你看我给你找了一门多好的人家,之前你还不愿意,说没出过远门。你看看多好!没有公婆,你要是嫁过去,那就是你自己当家作主了,这么好的福气,一般人可没有的,将来你的日子过好了,可不要忘了你姑!”
她侄女只是低着头,一脸羞赧的笑了。
天已经黑下来了,我妈表示,大家来一趟不容易,而且已经到了晚饭时间,让他们吃完饭再走。但杨伯伯还有他的朋友表示,既然事已经成了,那晚饭就不必了,免得夜长梦多,他们先回去,然后托他在贵阳的朋友买两张去江苏的火车票。他那位江苏朋友也表示,他希望明天能够带着冬秀去贵阳,为她置办点衣服还有首饰,所以还是早点回去休息的好。
知道留不住,我父母也没有再坚持,只得借了一只手电筒给他们,并嘱咐他们注意安全,我爸送完他们以后,也出去了。
只留下我妈还有大婶,还有我,在家里对这件事闲聊。
“真没想到,你说这姑娘,看着一股傻里傻气的,居然有那么好的命!两层的楼房啊,你说,在我们这种地方,哪怕是头婚的大姑娘,谁敢想这事!”大婶不经意的感叹里,还略有些嫉妒。
“可不是,现在的年轻人就是好啊,嫁个好点的地方,没准就什么都有了,哪儿像我们那时候,要结婚就只有请媒人介绍,别说房子,就是稍微看到点好家具都高兴得不得了。”我妈回答。
“江苏地方确实好,是江南鱼米之乡,比我们这好多了。”我当时对江苏的了解,都来自课本,所以就照搬书上的说了。
“所以啊,姑娘,以后要是找人家,一定要找有好房子的,否则的话以后吃亏的就是你自己。”大婶转过头来对我说。
之后,两人为了那套两层楼房还有冬秀的好日子叨叨了一个晚上。
这里简要说明下,当时她们二位对那位冬秀从天而降的两层楼房如此羡慕的原因:吾乡多山,而且常年多雨,“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由此而来。传统的住房房顶多是呈三角形的瓦房,主要是为了方便排水。可是瓦房弊病也多,瓦片需要不定时的检查和更换,否则的话时间长了就会漏雨,然而楼房就不一样了,由水泥和砖头砌成的房子,坚固性还有可使用的年限就会高出许多,还不必担心漏雨的问题。不过在十几甚至二十年前,如果周围有人想自己建楼房的话,并没有起重机或者挖掘机之类的现代化工具的帮助,一切都只能通过人工,工人的劳务费,还有相应的钢材、水泥、砖瓦等加起来,是一笔很大的投资,寻常人家很少负担得起,大家都只能窝在祖传的瓦片还有木板所建的房子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了能住上楼房,过上好日子,人们都精心算计着,从地里的庄稼,到鸡鸭鹅鱼的副业,如燕子衔泥一般,一点一滴的进行资本的原始积累。
依稀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的一位本家大伯,在建自家的平房时,几乎是全村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忙活了整整一个冬天才算完成。等到真正住进自建的楼房后,大伯便自觉高人一等般,无论走到哪里,都以村里首富自居,虽有不少人对他嗤之以鼻,但也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能力建这么好的房子。
房子,无论什么时候,都是相亲的加分项。
后来,我离开家在外求学,工作,再也没有听过有关两人的消息,他们是不是“从此以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也不得而知。他们相亲花费的时间之短,过程之顺利,我至今想想,还是觉得不可思议。不过,这件事的遗留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没有那么顺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