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沟油为什么那么可怕,除了心理作用,就是因为含有毒性相当于等量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的黄曲霉素。牛奶也含黄曲霉素,岂不是牛奶中的“地沟油”?“再一次”向全国消费者“郑重致歉”,对于缺乏道歉文化的蒙牛来说,一天两道歉彰显问题的严重性。经历种种乳品安全事故,国内的消费者已经杯弓蛇影,草木皆兵,不时再来一次事故,让公众情何以堪。
蒙牛表示,此番被检出黄曲霉素超标的产品“尚未出库”,因国家质检总局并未言明抽检时间,故难以判定蒙牛方面说法的真实度。但是,这一批问题产品“尚未出库”,并不代表着此前或者此后批次的产品没有同样的问题,正如没有三聚氰胺不代表没有黄曲霉素一样。蒙牛解释说,黄曲霉素是因为“饲料污染”,那么,为蒙牛眉山乳业提供奶源的奶牛总不会只吃了一天受到污染的饲料吧。把深层危机描述成“幸运”的偶发事件,显然不足以说服公众。
黄曲霉毒素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1类致癌物。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人类的特殊基因在黄曲霉素作用下会发生突变,继而诱发癌症,尤其是肝癌。因此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制定严格的黄曲霉毒素限量标准。欧盟已经将牛奶和奶制品中M1的限量定为0.05ug/L,我国制定的限量标准为0.5ug/L(十倍之差)。并在“乳品新国标”GB5009.24-2010中列出“食品中黄曲霉毒素M1和B1的测定”。行家也表示,黄曲霉毒素M1是牛奶必备检测项目。
既然如此,蒙牛为什么漏检,让黄曲霉素一路过关斩将,直接藏身于牛奶产品之中?是检测环节出了问题,还是根本就没有这个检测项目?不论何种情况,都不可接受。要知道,蒙牛还是“乳品新国标”初稿的起草企业之一,可谓江湖地位显赫,如此对待产品质量和企业信誉,实在有负zf和公众的信任。
蒙牛再陷产品质量风波,又一次昭示,企业只有逐利的天性,没有与生俱来的道德血液,出于种种原因而过度宠纵(如什么“民族品牌”),任其“持兵自重”,绑架行业协会、国家行业标准,进而绑架公众的知情权、健康权则是必然的事。蒙牛等企业屡陷产品质量问题而涉险过关、屹立不倒,显然不完全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企业不够自律,监管部门又不可能以临时抽检的方式代替企业严把产品质量关,那么,食品安全路在何方?关键在两点,zf负起对企业的监管责任、让企业接受市场选择。中立而严格的监管,而不是毫无原则的庇护,甚至把公众的健康当作“大礼包”送给企业;让企业接受市场选择,消费者用脚投票,让那些罔顾公众利益、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的无良企业,该倒的就倒掉,无需太过怜悯。
检测结果延迟2个月公布
“总局此次处理的意见已经在网站公布,欢迎大家浏览。”在面对本报记者关于问题奶企的整顿情况的提问时,国家质检总局新闻办陈熙同处长这样答复。
据国家质检总局官网介绍,被检出问题的蒙牛乳业(眉山)有限公司和福建长富乳品有限公司的产品都是位于福州的国家加工食品质检中心发现的。这200份抽查样本的生产日期最晚为2011年10月20日,也就是说,在酝酿了两个多月之后,国家质检总局才最终将其发布。三聚氰胺之后,奶业又一次与致癌物质联系起来,稍有不同的是,此次的黄曲霉素M1基本属自然生成,人工添加的可能性较小。
早在2011年11月27日,国家质检总局就签发了给各省市质监局的“特急明电”—《关于立即对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M1超标问题开展处置工作的通知》,其中提到,发现部分省份的个别批次的乳制品黄曲霉素M1超标,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专项督查检查。
不过,国家质检总局网站如今并没有这份通知,但在多个省份的质监公告中对这份文号为国质检明发〔2011〕30号的通知多有提及。
“黄曲霉素比三聚氰胺要好检得多。”来自青岛新希望琴牌乳业有限公司的检测员刘威曾对青岛的一家媒体演示了检测黄曲霉素的整个过程。
这位从业者称,检测的基本流程是首先在每个样品中会加入一种名为黄曲霉素单克隆抗体的物质进行孵育,大约需要孵育2个小时,之后,便可以使用一台名为酶标仪的仪器进行检测,黄曲霉素的具体数值几分钟后就能在仪器中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