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家庭 > 正文

青春之放纵姐弟合欢 滛荡女高中生蒋雅雅小说 雪瑶(乱高n)txt

来源:作者:时间:2019-02-13 08:54:14点击:

 青春之放纵姐弟合欢 滛荡女高中生蒋雅雅小说 雪瑶(乱高n)txt

青春之放纵姐弟合欢 滛荡女高中生蒋雅雅小说 雪瑶(乱高n)txt

  每一个草根家族的历史,追根溯源,都是一部血泪史。

  我的姓氏“艾”,长期作为一个生僻字出现,除了老家当地的人,到了外地,便鲜少有人叫我的名字。就像上次出差,一行六人住宾馆,影像查验身份证,我交的最早,却被落在最后查验,起因又是我的姓氏作怪,工作人员怕念错,轮到我时直接喊“最后一个”,便彻底消除尴尬。

  我(的祖先)从哪里来?今后要到哪里去?从小,这个问题就一直叩问着我。从长辈或多或少的言谈中,得知我们的祖先原是逃荒到渑池南大岭这里来。据说同来的几个兄弟分开落户,各自繁衍生息,逐步稳定下来,便形成了几个艾姓聚居的村落如水泉洼、下马筵、艾家沟(我们艾家沟的艾姓和下马筵是一个家族后裔)等。上学时学习历史,知道了一些姓氏起源,不过,“艾”作为一个小规模的姓氏,课本上还是找不到。到了网络发达的现代,通过查阅资料,得知我们姓艾的家族,起源于甘肃天水,祖先是回民。

  从我个人小时候的认知说起吧!我们艾家沟的艾姓也分了两个大家族,同时自然而然划分为两个生产小组,分别居住在相距300米的两个大窑院里。所谓窑院,就是四四方方的一个大院子,东西北三面遍布大大小小的窑洞,南面是一道土砌的围墙。我记事起,已经有部分家庭搬出大院,在“岭”上另辟新居(有窑洞和厦房),也有几户顺着小河在下游开辟新的窑洞。但不管搬到哪里,都归属于原来的家族,遇到红白大事便会聚在一起。

  我们家这一脉在整个家族里辈分较高,人丁却不兴旺。我的爷爷那一辈,家境尚好,盖了大院里唯一的一所大房子,兄弟俩一人分了一间半,中间用墙隔开,但上层铺就的楼板连在一起。只是兄弟俩都是英年早逝,我的堂叔就是遗腹子。据村里老人说,爷爷早年为治病染上烟瘾(大烟),为吸烟卖光了祖上的田产,后来靠奶奶织布卖钱维持生计。这一切,向来沉默寡言的父亲从来不曾提及,母亲自是没见过公爹的面。

  父亲这一代,亲姐弟三个:大姑、二姑和父亲,年龄相差比较大;堂叔一家也是亲姐弟三个,外加一位同母异父的弟弟。父亲一向木讷,性格懦弱,虽然读过几年书,但在村里属于老实人,加上家族人口稀少,常被人瞧不起。相比之下,我的堂叔因父亲早忘,没读过一天书,但性情豁达,勤劳能干,倒是村里的“事上人”。印象中,大姑精神似乎不大正常,小姑又过于精明,俩家的日子过得都不太好,对于父亲这个最小的弟弟,非但没有予以照顾,反而常来打秋风。关于大姑的精神状态,我总以为是近亲结婚造成的,因为我的奶奶属于“侄女随姑”,嫁给了有血缘关系的姑表哥。

  再来说说母亲的家族。母亲姓庞,也是个比较罕见的姓氏。说到母亲,不得不提及我从未谋面的外婆。听长辈们说起,她的命运堪比祥林嫂。最初嫁在老鸹坡(音译)一户姓周的人家,生下大姨、“大舅”、二姨和母亲(母亲出生于1949年,关于出生地,母亲自己也记不清)。在“大舅”11岁那年,(传说中的外公和大舅)父子俩砸炮壳,突然发生爆炸,父子俩瞬间毙命。走投无路的外婆,带着三个女儿改嫁到里沟村,好像还是姓周的本家。在里沟,外婆生下了一个男孩,就是我现在的大舅。大姨当年十几岁,也嫁给了里沟一户人家。可惜好景不长,里沟的外公也很快去世了。再后来,外婆改嫁到东杨村,生下一女一男两个孩子。女孩夭折,后生的男孩就是我的小舅。

  在这中间,发生一个小插曲。外婆改嫁杨村时,不知是自己觉得带孩子太多,还是同族的妯娌(母亲在里沟的婶子)想要个女儿,反正当时把母亲留在里沟,由我记忆中的外婆(母亲的婶子)抚养着。后来,杨村的外公听说还有个女儿没带来,就跑去把母亲带来一起抚养。当时的母亲,只有四岁。

  外婆改嫁到杨村,结束了流离失所的日子。在1960年(不太准确)病死,最小的孩子只有一岁半。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年代,谁都认为这孩子活不长,但我的母亲和姨妈,两个十几岁的孩子,陪同外公,省吃俭用,细心调养,硬是养活了两个年幼的弟弟。因外婆的早逝,我的母亲,因家境贫寒,又要照顾年幼的弟弟,从此与学校无缘,用母亲的话说,一辈子成了“睁眼瞎”。在这期间,嫁到里沟的大姨也病死了,留下一个男孩,是我们的大表哥。80年代初,表哥结婚时我们还去住了几天,可惜这位表哥罹患癌症,至今也去世十多年了。

 1/5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