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家庭 > 正文

绑架校花封嘴捆脚 校花绑架折磨故事

来源:作者:时间:2018-06-22 11:21:22点击:

 绑架校花封嘴捆脚 校花绑架折磨故事

绑架校花封嘴捆脚 校花绑架折磨故事

  今天我们要聊的话题是“道德绑架”。什么是道德绑架呢?就是拿一个你不敢公开反对的道德标准来要求你,来左右你的行为。

  道德绑架的极端形式,就是中国人都知道的那个问题:“如果母亲和女朋友同时掉河里了,你先救谁?”

  先救女朋友,说明你不孝;先救母亲,说明你对女朋友的爱不够。总之,不论选择哪个答案,都会陷你于不仁不义的境地。这是双重的道德绑架。

  今天我们不是要谴责那些道德绑架别人的人,而是要帮你分析一下,为什么不能跟随别人的道德要求来行动。下次,你再遭遇道德绑架的时候,也许就能更好地应对。

  我们先从一条国外的公益广告说起。有一个大胡子,记者假装采访他:“我们州去年因车祸死了200多人,你觉得每年死多少人比较合适?你能接受的数字是多少?”

  大胡子想了想说:“50个吧。”好,拿到这个数字之后,记者就提醒他转身。大胡子一转身,真就看到了50个人,都是他的妻子、父母、孩子、兄长、朋友之类的。

  大胡子愣了,这时候记者又问他:“你觉得我们州每年因为车祸死多少人比较合适?”

  大胡子马上说:“零,应该是零。”他们一个都不该死。

  广告创意很好,效果也很感人。谁都不希望自己的亲人死于车祸,那作为有道德感的人,我们又怎能容忍别人死于车祸呢?所以,不论想什么办法,都应该把因车祸死亡的人数降到零。

  这种推理方式,在道德世界里当然是成立的,孔老夫子说的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很多道德准则,都是可以这样推己及人地推出来的。

  但问题是,这个交通事故“零死亡”的目标,真的能实现吗?直觉上我们都知道,不太可能。

  于是,就有人会说了:正因为在现实中实现不了,所以我们才要强调道德,才要在它的督促下,向尽可能完美的方向去努力。听着挺对吧?

  不对。如果我们真的按照道德的要求,在它的督促下坚决地向“零死亡”的目标挺进,那结果一定是社会灾难。

  我们可以设想两个方法。第一个方法,是所有人上街都开坦克一样的装甲车。这下死不了人了,但是车买不起,油钱花不起。

  第二个方法,是不允许开车,大家都走路,交通死亡也会降到零。但我们设想一下,没有汽车,多少心脏病患者将因为得不到急救而死去?整个社会的效率会低下到什么程度,多少财富会灰飞烟灭,多少人会因此陷入贫穷?

  你看,按照一个人也不能死的道德指引,我们如果当真了,只有两个结果,第一是社会成本剧烈提高,第二是社会效率剧烈下降。

  这两个后果,都是我们承受不了的。

  这个例子说明了什么?说明道德可以是我们每个人行动的指引,但是它不能用在对社会目标的指引上。

  为什么不能用?我们再来看一个思想实验就清楚了。

  道德绑架之所以能成立,之所以乍一听很有道理,是因为它有一套看上去很严密的逻辑。

  在伦理学史上,有个著名的“池塘论证”,是澳大利亚哲学家彼得·辛格最早提出来的。他认为,中产阶级把钱花在打扮自己、吃得更好、买好车好房是不道德的,因为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在挨饿。

  他做了这样一个思想实验:假如有一个池塘,一个小孩子落水了,如果救他,可能弄脏你的衣服,那么你该救他吗?

  答案显而易见,再贵的衣服也无法与一个生命的价值相比。我们不救这个孩子,就会对他的死负有道德责任。

  好了,彼得·辛格的结论来了:如果这套衣服值200美元,而你不用这200美元购买食物和药品,送给那些世界上正在挨饿的孩子,就等于你看着他们活活淹死。所以,对于他们的死,你也就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责任。

  “池塘论证”在全球产生过巨大影响,影响过很多人。到现在为止,很多慈善公益机构在募捐的时候,还是在用这套逻辑。

  这种逻辑,我们其实见过很多。比如,人人都少吃一根冰棍,我们就可以让一个县的贫苦孩子都能免费吃饭;只要每人捐出一块钱,我们就可以解决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只要我们每天节约一张纸,一年下来,就有多少森林免于砍伐。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