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神道两侧矮峰上的双阙似“奶头”,暗藏风水之妙
神道从南面二峰中间直穿而过。高宗下葬后,又在二峰上各加建了阙样的建筑。为什么要在双峰上设这个建筑?这里面的风水玄机,可以说99%的人都是不懂的。推测当时至少考虑了两点:一是为守护陵山主峰下的正宫,两阙神似岗哨,如二神守门;二是突出地貌特征,更添“女主守宫”魅力与神奇,根本上是为了强化乾陵的风水效力和皇陵气派。
但这么一来,本来双峰就像妇人的双ru,峰上再矗立这么一个建筑,远看恰似ru头,当地人俗称“奶头”,“双ru峰”的地貌更逼真,从此“奶头山”俗名就传开了。目前大家所见的“奶头”建筑,是现代修建的。
修建乾陵时正值盛唐,国力充盈,陵园规模宏大。文献记载,乾陵陵园“周八十里”,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经考古工作者勘查得知,陵园内城约为正方形,其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墙长1582米,西墙长1438米,总面积约230万平方米。城内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狄仁杰等60朝臣像祠堂、下宫等辉煌建筑群多处。
图:民国时拍“奶头山”旧貌
而乾陵最让人羡慕的,并非其绝佳风水胜境和宏大的陵园,而是“数不过来”的随葬宝物。经过现代考古多年的探测考察,乾隆地宫很大,在前后通道的两侧,又各有四间石洞,洞里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的近百米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有文物工作者说此推测,乾隆里面的随葬品少说也有五百吨!
乾陵下面有这么多宝物,历代盗墓贼都流口水,但乾陵却是唐朝“关中十八陵”中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帝王陵。与秦陵一样,历代盗墓贼都想打开乾陵,取尽随葬宝物,但都以失败而告终,这与武则天生前特别注重反盗墓有直接关系。
现代勘探证实,乾陵依山为陵,坚固异常。墓道空间全部用石条填塞,石条之间凿凹槽,用燕尾形的细腰铁栓板嵌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使石条固死,不能移动。石条之间先洒少量石灰粉,再用熔化后的铁锡液汁灌注进去,将石条融为一块整体,相当坚固,牢不可摧。
图:乾陵地宫即在梁山主峰之下
最早打乾陵主意的,应该是反唐称帝的朱泚,因为太坚固了,挖而又止。接下来就是节度使温韬,他将唐代帝王陵都盗掘了,唯独乾陵没有盗成功。靠近乾陵时出现了极为反常的天象,狂风骤雨、电闪雷鸣,怕遭报应的温韬被吓跑了。此即宋人程大昌著的《考古编》中的所记之事:“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
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也曾率军盗乾陵。据说动用40万起义军在梁山西侧挖山不止,差不多挖掉了半座梁山,但最后仅挖出了一条深40米的“黄巢沟”。黄巢为何也未盗成?原来也出现了与温韬盗陵时一样的怪异天象,当墓道快要挖开时,大晴天突然来一阵大雷雨,士兵们吓得不得了,以为是武则天显灵,赶紧放下铲子、凿子逃走了。
图:怪异天象,天昏地暗,飞沙走石
史书上所记现象匪夷所思,现代人可能都不相信,笔者也不相信,但是民国时这种像神话一般的怪异天象又出现了,就在孙连仲盗乾陵时。
当时孙连仲派工兵用黑色炸药炸开了墓道三层条石,仍不知墓道的深浅,正在犹豫不决时,忽然刮来一股龙卷风,霎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部属没料到过去传说中的稀奇古怪事儿,竟然真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十分诧异,纷纷退后,停止作业。孙连仲听了报告后也觉得诧异。当大官的大概都迷信,担心遭天谴,孙连仲命令停止挖掘,将已炸开的墓道口重新回填。
这事可不是笔者杜撰的,而是有来源的,出自名人之口。1960年4月,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和郭沫若来到陕西。当时,陕西对乾陵墓道考古工作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准备对乾陵进行考古发掘,为此还专门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就是这次到乾陵视察时,翦伯赞和郭沫若与陪同的当地人士说了这个奇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