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蒙江县警察、伪官吏接到命令后,找到县城最有名望的蔡木匠和贾木匠,一夜之间雕刻好了杨靖宇的头颅,并用榆木做了一个八尺长、一尺多宽的碑,请县里写毛笔字最好的李咸阳老先生执笔,正面大字楷书“杨靖宇之墓”,背面署名“岸古隆一郎”,边款小字为“康德七年三月五日立”。伪街公所准备了上等寿材,又请来一名日本僧人。这一切准备工作就绪后,伪通化省警务厅长岸古隆一郎3月5日亲自出场,在蒙江县保安村北门外的山冈上搭建起祭祀灵棚,为杨靖宇主祭安葬。安葬仪式按日本习俗,在木碑前横拉着两头细中间粗的草绳,上面挂着白色的纸条,焚香供酒,日本僧人礼拜念经。但当时不论在场或不在场的蒙江老百姓却是以此为祭台,默默地真心悼念我们的抗日民族英雄。
第二次安葬,蒙江县改名靖宇县
杨靖宇将军牺牲5年后,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国主义宣布无条件投降。10月下旬,共产檔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在蒙江县建立了民主zf。新zf成立后,立即筹备为杨靖宇将军重新安葬。
1946年初,由副县长兼民教科长张汇东同志主持召开了各界代表座谈会。会上,动员募捐为杨靖宇将军修墓,县zf作出将蒙江县改为靖宇县的决定,于2月14日发布《为蒙江县易名告各地同胞书》。告同胞书说:“我们为永远纪念杨司令,故将蒙江县改为靖宇县,以作长久纪念。请大家不要再叫蒙江县而称靖宇县,以此来追念抗日救国的先烈杨靖宇司令吧!”县zf的这一决定得到了各界人士的热烈支持。人民群众和庆聚源烧锅、庆积号油坊、李兴武油坊等大小商户踊跃捐款,为杨靖宇修墓。
修墓经费解决后,便开始备料、选择墓地、买棺木,这些准备工作在一个月内便完成了。李咸阳老先生在磨好的石碑上用工整的楷书书写了碑文。石碑正面镌刻“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之墓”13个大字,下款书写着“靖宇县民主zf暨靖宇县各界人民同立”,背面镌刻着杨靖宇将军传略。杨靖宇将军的陵墓修建在保安村西北的一个平岗上。青砖砌成的墓室,前面横额上写着“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英名千古”。墓室里安放着棺木,棺木前的供桌上摆放着杨靖宇将军放大的头像照片。墓室周围砌起青砖花格围墙,墓室门前矗立着杨靖宇将军的墓碑。
1946年2月23日,是杨靖宇将军殉国的第六个周年。靖宇县的各级干部和各界群众齐聚在杨靖宇将军墓前,参加檔和人民zf隆重召开的杨靖宇将军追悼大会。城乡人民抬来了整猪、香案、供果。抗联战士和支援过抗联的老人,纷纷带着香、纸前来祭奠。县长周嘉达主祭并致悼辞,各界群众按照民族传统习惯焚香烧纸,以示悼念。之后,靖宇县人民zf在杨靖宇墓前,将向日寇告密出卖杨靖宇的三道崴子原伪排长赵喜廷、特务李正新抢决,以告慰杨靖宇将军的英灵。
从这天起,蒙江县改名靖宇县,杨靖宇牺牲地附近的蒙江村改名为靖宇村,蒙江镇改为靖宇镇。
1946年5月7日,檔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刊载了由郑昌撰写的《杨靖宇同志》一文,向全国广大解放区人民进一步介绍了杨靖宇同志的英雄事迹。
第三次安葬,遗首与遗骨合葬于通化烈士陵园
日伪当局将杨靖宇的头颅在通化“示众”后,送到当时的伪满洲国首都新京(长春),同1940年12月8日在宁安与日伪“讨伐队”战斗中牺牲的抗联第一路军第三方面军指挥陈翰章的遗首,一起存放在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医务课,装在两个盛满福尔马林药水的圆柱形玻璃缸内。后来,这两位烈士的遗首被送到长春医学院(白求恩医科大学前身)。1948年长春解放前,该医学院被国民檔保安骑兵第二旅占据。为查找和保护好烈士遗首,经中*共中央东北局社会部联络处驻长春的地下工作小组负责人李野光、李广德向上级请示,同意让掌握烈士遗首下落的亚棱医院院长刘亚棱,打入国民檔保安骑兵二旅卫生队。刘亚棱打入卫生队后,利用去医学院给国民檔军官兵巡诊的机会,潜入解剖学教室,终于在教室的一个侧室柜内发现装有杨靖宇、陈翰章二位烈士遗首的两个玻璃缸。而后,刘亚棱以到医学院搬取医疗器械为名,伺机将这两个玻璃缸装上车运至二旅卫生队,藏在卫生队五官科内。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次日,刘亚棱将两位烈士遗首恭迎至亚棱医院。4天后,由李广德同志送到东北民主联军松江军区前线指挥部驻长春办事处。同年12月,松江军区派张羽率5名战士乘火车和步行转到吉林,经五常护送头颅至哈尔滨市,存放于东北烈士纪念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