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年前,他作出与父亲信仰背道而驰的选择。
1949年,内战正酣。
刘纬武15岁。10月13日,广州西关,他刚从学校返家,他看到宝华路一带停着好几辆军车。拐进十六甫路口,几名持抢士兵拦住,要他绕道而行。
“我家在这里,为什么要绕道?”正在争吵间,一名军官从他的家中步出。
“萧副官,这是怎么回事?”他认出这是父亲刘咏尧的随从副官。
副官把他领进了门。
走进家门,母亲韦碧辉坐在客厅沙发上,父亲则背手站立,低头沉思。刘纬武向母亲打过招呼,朝楼梯口走去。他并没有理会刘咏尧的到来。
父亲主动开口了,“章甫(刘纬武的小名),你赶紧收拾一下。我今天特地来,是接你飞成都,然后转去台湾。我们马上就走。”
“去台湾?要我去台湾,你事前征求过我的意见么?”儿子显得有些恼火了,音量开始加大。
“你早该想得到,做好准备,再迟就来不及了。共军已逼近广州,我们决定放弃广东,固守海南岛和大西南”。
“不管你们如何决定,我暂时没有去台湾的打算。”对父亲的话,刘纬武置若罔闻。
“你怎么这么糊涂?你是我的儿子,这里太危险,共产檔来到……”
“共产檔来到又如何?他们比国民檔好得多。国民檔贪污腐化,吸尽民脂民膏……”
“好了好了。章甫,你不妨考虑下,你姨母和哥哥都在台湾,他们都希望你去”。韦碧辉也开始劝儿子。
刘纬武的母亲韦碧辉,1925年由执信学校选派至苏联留学,与同赴莫斯科中山大学的刘咏尧相识,结婚。上世纪40年代初两人离异,刘纬武与哥哥刘纬文随母亲生活,改姓韦。
此刻,刘纬武对父亲毫无好感。“在童年的记忆里,他从来没有抱过我”,那时觉得,父亲并不爱他。
跟随母亲在四川江津国立九中读书时,父亲曾带副官来探望,看着刘纬武衣衫破旧,让副官塞了一卷钱在他的口袋。“我不要你的钱”,刘纬武一把掏出钱,甩在地上,扭头跑了。
“妈,我答应过要好好孝顺你,你不去台湾,我也不会去。”
这场劝说于事无补,刘咏尧带着他的卫队走了。那时,他的身份是历民zf国防部次长,并代理国防部长,主持国民zf往台湾的撤退输运事务。
第二天,共产檔第四野战军第十五兵团从广州北郊攻入市区。
年底,刘咏尧从成都机场搭乘最后一班飞机离开大陆,最终没能说服小儿子一同离开。
他给小儿子留下一长串人名:“你记住,民国26年,我在湖南省zf工作,周恩来那时在衡阳,我们时常见面,讨论国共合作和对日作战事宜,已建立起友谊,他会记得我的;此外,共产檔上层的张闻天、伍修权、邓小平、乌兰夫、王稼祥、杨尚昆等人,是我留苏的同学;还有徐向前、陈赓,是我黄埔军校的同学。日后你有需要,可以找他们……”
骨肉对峙
两儿分别加入两岸军队
刘咏尧飞抵台湾。他的大儿子刘纬文,即是刘若英的父亲,彼时正就读于厦门海军官校,早已随同师生到达高雄。
历史的海浪将这家人分隔于两岸。留在广州的小儿子刘纬武,有了新的人生际遇。
他从中山大学转学到了离家不远的国民大学。10月14日以后,整个广州进入军事管制,进驻国民大学的军事代表是东北人,学生大部分是楞东人,不甚明白北方话,于是,找了既懂广东话又懂北方话的刘纬武从旁翻译。
在学校大会上,军事代表正在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号召大学生参军。“广州是革.命圣地,在与清朝封建帝制以及军阀作斗争时,广州的青年义无反顾、不怕流血牺牲,成为全国青年的典范……”
同学们反应冷淡,军事代表鼓动刘纬武带头举手。“不行啊,我爸、我哥都去了台湾,我的留下来照顾母亲”。
军事代表跟他协商,“你假参军嘛,等报名以后,我再给你开个条子,说不用去”。
刘纬武并没有假参军,他思考再三,决心走进部队。“想干革.命,做点有意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