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资讯 > 正文

萧耳:林风眠在杭州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十年时光

来源:本站作者:时间:2024-04-21 09:26:45点击:
萧耳:林风眠在杭州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十年时光

流光记:杭州往事

作者:萧耳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2-10

文/王松立

杭州,对于作家萧耳来讲,或许闭眼也不会走错吧,即便是该城的地理测绘人员也不一定有她这般了然于胸。

她自己也坦言:“太熟悉身处江南的这座城,时常会有不需身躯跟进的游走”。这一点,读者从《流光记:杭州往事》中能有深切的感受:以西湖为中心,杭州古都的一街一巷、一寺一塔、一山一水、一宅一人,在作者笔下如数家珍,读之千遍也不厌倦。

孤山、北山街、湖心亭、西泠桥、北高峰,不知萧耳走过了多少次,更不知她有多少条自己的线路,在不同的时节、不同的心境下去寻访杭州历史上的文人足迹,去续接杭州文化的余脉。

断桥(里尔 摄)

近几年为城市做传的图书很是受读者青睐,居于某地对所生活的地方产生兴趣是很好的事情,但这些书多从历史沿革、城市规划、重要事件对城市的影响等大处着眼,记述某座城的演变,“只叹大多数人会忽略古都的气节”。萧耳不然,她是对历代出生在杭州或与杭州发生紧密联系的人物进行书写,这些人的身上、这些遗存的古迹,都有着共有的“气节”。

她将散落在这座城中被人忽略的过往,绘制出一幅杭州的文化地图,以人写城,以建筑写城,以文化事件写城,以一位生于斯长于斯女性深切的挚爱、牵挂、留意、发现、阅读,来书写这座“民生大过江山”、富庶却少有相争的古城。

孤山的曼殊塔,是纪念为鉴湖女侠秋瑾烈士遗诗写序的奇僧苏曼殊,这位诗画双绝的情僧、通晓英日法梵的翻译家,仅凭一篇《讨袁宣言》便足以窥见其雄才与革.命者气节。他虽生前画过《孤山图》死后也葬于此,但坟茔最终被迁移到吉庆山。

而北宋那位报国无门搬到孤山后再没入过一次城的“彻底隐士”林和靖,他不随波逐流的气节外,还有不示人的忠贞情感,养鹤、种梅、写诗,寄托所有。作家说孤山有许多人“但孤山,说到底是林和靖先生的孤山。……林和靖不是西湖魂,而是缆山魂。……孤山的气质,却仿佛被林和靖先生一个人统领了去”。

我本无意强调萧耳女性作家的身份——或许这是一种冒犯,但不得不承认,女性特有的观察视角确实与男性不同,而最重要的还是她文字的细腻、情感的细腻、“气息”的细腻——你甚至能从书中感觉到,她在阅读后按图索骥站在某一建筑旁,惊觉历史与现实差距下神经的搏动、屏气凝神后的无奈轻叹。

西泠桥(林启纪念馆和俞楼在附近)

她写睁眼看世界对近代中国发出警世预言的启蒙者龚自珍、魏源,写创办杭州三校桃李遍天下的教育家林启先生,写红学家俞平伯的曾祖大儒俞樾和他的俞楼。当然,她也写从抱青别墅走出的性格独立的蒋碧薇,写北山路里西湖民国名妓沈秋水,写南高峰烟霞洞胡适之与曹佩声的隐居生活,写葬于灵峰脚下青芝坞遇人不淑的女词人幽栖居士朱淑真。在她笔下,善解人意的妾室王朝云,对苏东坡的不离不弃绝不是单纯的人身依附,更是患难与共的真情相依。

四月天的林徽因、清高的冯小青、“生而知之”的马一浮,悲欣交集的弘一、“苏报案”的章太炎、钗头凤的陆放翁、“西湖三杰”的岳武穆于少保张苍水、陈寅恪的柳如是陈端生、女侠秋瑾、诗人戴望舒汪静之、画家林风眠……

西湖边的林徽因镂空雕像

杭州,这里有文人气节,也有革.命豪情;有情侣反目,也有缱绻柔情;有颠沛流离的怀才不遇,也有看破凡尘的皈依剃度;有国破山河在的国君,也有义薄云天的秦楼名妓……

一分留意、三分牵挂、十分眷恋,作者通过阅读徜徉在时间的长河里,通过行走往返在古都的街巷间。她笔下的这些人或对文人风骨产生了一些影响,或为蒙昧中的女性走向社会树立了典范。他们(她们)是杭州滋养的儿女,也成为杭州城的骄傲。

过去很多人因自然风光爱上了杭州,或许现在有不少读者会因《流光记》对杭州更加着迷——一座城人文气息的缓慢演变,在平静、沉稳的叙述中令读者对文中过往愈发产生兴趣去找相关图书阅读,甚至产生即刻收拾行囊去天堂之城寻游的冲动。这本文化随笔,虽是修订再版之作,但仍有很多读者被深深吸引与打动,想来不仅因作者讲述了许多不为人熟知的名人往事,更因她强烈但却沉稳的情感表达的气息所吸引。我想一些读者再赴杭州时,或许会带上萧耳这本书作为行走的图册,而丢掉那些打卡式的商业旅行指南。

萧耳庆幸,“在这自小生长的不大不小的江南之地”是幸福的。

杭州有幸,因湖光山色养育的孩子们的有心记录也是幸福的。

(本文原题为《萧耳,杭州文脉图景的绘写者》,作者:王松立,转载自:潮新闻)

深度阅读

文/萧耳

风眠

一个星期天的上午,去南山路上的西湖美术馆看了个画展。正是三月春雨绵绵时,无处可去,又兼街上市声嘈杂,就到美术馆的小书吧坐了下来,又在旁边的咖啡吧点了杯美式咖啡,在架下取了一本厚厚的林风眠画册,一页页地翻看下去。不觉之间,看了许多的仕女画。蓝衣仕女、绿衣仕女、白衣仕女、紫衣仕女、黑衣仕女,或抚琴,或执团扇,或手心捧花,或吹笛吹笛,有慵懒地倚榻斜靠的,也有的二三仕女翩然起舞,看了令人欢喜。那些画上的美丽女子,仿佛都是从洛水边走来的洛神,又好像是在西湖的柳荷边生长的前朝姑娘,轻轻曼曼妙妙,婉约柔美清秀,美得像梦一样,静寂的表情,与这现世间隔着轻纱,她们在纱的那边,而我却在这边。

那些轻烟淡愁中的女子,也许有一个是钱塘苏小小,或是苏轼的朝云,白乐天的小蛮,抑或是缆山的冯小青,湖上泛舟的柳如是。一个千年的西子美人梦又被翻腾起来。再往下看,也是女子,不过是肉色的裸女,比古典仕女画中的女子稍稍的丰腴,有些马蒂斯油画里的裸女的影子,又比马蒂斯画中的裸女安静出尘,少了些欲望的气息,这正是林风眠的东方情调了。

《流光记:杭州往事》书籍设计展开图

埋首在一幅幅的仕女画中,没喝几口的咖啡也凉了,小书吧里的人来了又去,我只沉浸在那一个簪花照水般的幻梦之中,也不愿问时间过了几点。

喜欢林风眠,先是念到这名字,林,风,眠,犹如听到轻风中的耳语一般,就喜欢了。看过的他的画,几乎全部是喜爱的。留法时,他自己改掉了“凤鸣”,要叫“风眠”,这自取的名字一定寓意他自己的人生观吧。林风眠先生长达九十一年的乱世人生,曾经历过无数血雨腥风,惊涛骇浪,生离死别,最后这一切都被他默默地化为了画布上的衣裾,清风中的耳语了。

林先生一生留下的话语很少,不过他有他的“画语”,知己者读画,读着读着,便读到了林先生的话语。

离西湖美术馆不远处,同一条南山路上,就是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美院的前身名叫国立艺术院,后改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首任校长正是林风眠,校址就在从前的哈同花园,这是上海犹太大亨哈同送给中国太太罗迦陵的别墅,就在白堤上,取名为罗苑。豪宅别墅辗转成了校舍,也算雅事一桩。那一年林风眠二十九岁,受蔡元培先生邀请,从南京来到了杭州办学。他二十七岁从法国回到中国时,已经是年轻的国立北京艺术专门学校校长。直到全面抗战爆发,他随学校内迁到重庆,林风眠在杭州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十年时光。

樱花乱——日本集

作者:萧耳 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19年9月

林风眠这个人是很有意思的。他的性情,他的画作,都让人觉得先生与江南杭城最是相得,他是该永远属于杭州的。他在杭州有真正意义上的家,他的旧居就在杭州植物园边上,今天已辟为林风眠故居。那十年的杭州时光,他办校、教书、作画,一边与西湖比邻,享受着湖光山色,也画着西湖的四时风景,家庭生活平静美好,身边有第二任妻子,法国女子爱丽丝,刚到杭州时,他们的掌上明珠林蒂娜正牙牙学语,蹒跚学步。

在故居展厅看到一张老照片,正是杭州的夏天,一家三口站在这所房子前的一棵肥大的芭蕉边,蒂娜还是个十岁左右、活泼可爱的女孩,每个人脸上都是笑意,那真是不错的时光啊。

如今在杭州,林风眠故居依然是个清幽的好地方,林先生一家生活过的房子就在密林掩映中,从早到晚地与鸟语花香相伴。这十年,也是他一生中最入世的时光,有阿波罗太阳神的精神支撑着他,于是他积极地搞艺术运动,提倡中西画风交流融合,他教出了赵无极等一大批优秀的学生,主持了第一届杭州西湖博览会艺术馆的筹备工作,他还将学校的画展办到了日本。

林风眠故居(《流光记:杭州往事》内页图)

五四运动后到抗日战争前的短短数年间,无论中国的文学还是艺术,都像一个青年欣欣向荣的青春期,前途灿烂。如果没有炮火的惊扰,这个青年也许将迎来自己的黄金时代,但一个艺术的黄金时代,就这样被炮火打碎了。

此后十年,林风眠辗转数迁,法国妻子和体弱多病的女儿留在了上海,八年后,一家人才得团圆。杭州植物园的家也历尽劫难,面目全非,房子曾经被日本兵当成马厩使用,留在家里的大幅油画作品,被日本人用来遮雨,残破得只剩下些破布条。此时,他的入世心也渐渐淡了,抗战间北京和杭州两处美术学校合并后,他辞了校长之职,只想教书育人,清心作画。再归来杭州任教时,心情再也不复当日了。

中产阶级看月亮

作者:萧耳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那时的林风眠喜欢起画秋天了,恐怕与欧阳修作《秋声赋》是同样的心境吧。在他留下的《杭州秋色》画中,你看到的是蒙蒙秋色中的无言忧伤。秋天的西湖上,黄树,小桥,孤舟,一切寂寥而落寞,又无边无际。人生的秋天,大抵也是如此。

林风眠的身世,带着苦难的印迹。有人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而林风眠从童年到青年,就已跌宕得令人叹息。他出生于广东梅县山村的一个石匠家庭,孩提时,林母在家中备受虐待,后与人私奔又被抓回,差点惨死在封建族规之下。骨肉连心,跟母亲有心灵感应的林风眠在那危急时刻,提着刀冲出被关的屋子,疯狂地扬言要杀光所有人,才保住母亲一条命,但母亲转而被家里卖掉,从此他再也未见亲娘。长大后他曾再三寻访母亲下落,只知母亲被卖了又卖,最后在一座尼姑庵当用人,后来就死了。母亲命如草芥,林风眠此后一而再地画《宝莲灯》,画沉香劈山救母的故事,令人心酸地寄托着他的哀思。

本来一个石匠的儿子,再聪明有才也只能当石匠,但忽然好运从天而降,一张彩票扭转了林风眠的命运。他靠着中奖得的一千大洋去了法国留学,从梅县小山村到了枫丹白露大街,在法国和德国学画,然后这位英俊潇洒的中国青年,邂逅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爱情。他遇到了贵族出身的德国小女孩艾丽丝·冯·罗达(Elise Von Roda),她是柏林大学化学系的毕业生,这段异国翙n迤谱枇π蕹烧鏊棵览觯智俚煤茫职帐酰昵岬牧址缑呱畎馕荤阉梗芸彀槊嗡椋喊鏊可彼廊ィ父鲈潞笥ざ菜懒恕U馐撬松械诙鹊纳胨辣稹

锦灰堆 美人计

作者:萧耳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17年6月

新的爱情或许是为了填补上一段感情留下的巨大创伤,一年后他又有了一位法国妻子,爱丽丝·法当(Alice Vattant),他在法国国立第戎美术学院的同学,一位标准的法国美女。她跟着他漂洋过海,来到动荡中的中国,三十年婚姻生活,一起待过北京、南京、上海、杭州,养育了他们的女儿林蒂娜。一直到1955年,上海的氛围越来越紧张,林风眠处境艰难,一家人在上海生活不下去了,法国妻子带着女儿和女婿离开了中国,去了巴西,这一趟分别直至重逢,不料竟隔了二十余年之久。

看过一幅林风眠以法国妻子为模特画下的画像,画中的爱丽丝优雅端秀,黑色卷发,大眼睛,藕色的长裙,倚在床边。曾有人对这位法国女人有微词,抨击做妻子的不够与丈夫患难与共,我觉得这对爱丽丝是偏颇不公的。对一个从小生长在西方世界的法国女郎来说,爱丽丝脑子里没有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中国式妇训。她只能是出于爱情,才会不远万里地来到落后动荡的中国,和丈夫一起经历了中国的沦陷,中国的内乱。林风眠作为一位有爱心的丈夫,心里一定是深怀着对异国妻子的歉疚的。如果不是出于对丈夫、对家庭的感情,爱丽丝早在风华正茂时就可能离开丈夫重新开始人生了,也不必等到在上海走投无路的1955年,才带着他们的女儿离开中国,去了女婿的国家巴西定居。

林风眠晚年画的仕女(《流光记:杭州往事》内页图)

他们都没想到别后风声鹤唳,团聚竟是二十年后。我愿相信这对异国夫妻之间,有一种对婚姻相守的默契,所以谁也未想过要离婚。分别后,林风眠曾将一句“我是有老婆的”挂在嘴上,这便是一个艺术家男人的夫妻之情了。

爱丽丝死于1982年,当时林风眠已八十三岁,在他们的最后几年,林风眠状态仍佳,便在香港和巴西之间来往居住。在林风眠故居,这一家人在巴西团聚的“全家福”挂在墙上,无言地诉说着一段辗转欧洲、亚洲和南美洲的悲欢离合。

“文革”时,林风眠经历了悲惨的五年牢狱之灾,总算坚忍地熬过,这位可爱的老人,为自己的熬出头哈哈大笑。一出狱,他就给日夜思念的女儿寄了张照片,那照片是他和一直挂在家中的林蒂娜的肖像油画的合影,后题“人生难的是欢聚,唯有离别多”,一个跨国家庭几十年的风雨悲欢,尽在此言中了。

我看得忘了时间的一幅幅方形的仕女画,人物原型中,很多是他美丽非常的女儿林蒂娜。蒂娜非常美,是那些仕女画的灵魂,是茫茫孤独和黑暗中的幽光。那远在异国的母女,还有晚年客居香港的林风眠,是否曾有午夜梦回,回到他们三人最快乐时光的那个杭州家中,回到烟柳画桥的西子湖畔?

鹊桥仙

作者: 萧耳 著

出版社: 上海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22-06

(本文选自《流光记:杭州往事》,萧耳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2022年10月)

流光记:杭州往事

作者:萧耳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22-10

《流光记:杭州往事》是萧耳的一部关于杭州历史文化的随笔集。作者以一个漫游者的姿态,游走在杭州各处,步量江南,引出如烟的往事前尘,为千年历史古城杭州描绘出一幅独具精神气质的人文画像。分“蕙的风”“朝的阳”“正的午”“碧的影”“慢黄昏”“夜航船”六辑,从西湖起,至城外,又回到西湖,一步一景一故事,分述历史记忆中杭州的清气与孤高、大气与风范、阳刚与优雅、婉约与魅惑。笔触细腻,情感缠绵,观察细微,思考独到,堪称杭州历史文化读物的“翘楚”。

樱花乱——日本集

作者:萧耳 著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19年9月

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乃至东方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又有自己的独特魅力,作者从多年日本文学典籍的阅读中,从去奈良、京都的日常生活与行走中,从日本民族相关节日仪式中等生发出自己的思考。本书主要内容就是对日本文化的描述、探寻,其中交织着个人对东方文化的探寻和对日本国民性的深究。全书分为《花落》《刀霜》两辑,写百合、梅花、红叶、浮舟……也写巫师、和尚、美人、寺庙……本书笔触细腻,情感缠绵,观察细微,思考独到,是镭注、思索日本日常与文化的上乘之作。

中产阶级看月亮

作者:萧耳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18年8月

《中产阶级看月亮》是萧耳的一部长篇小说,曾发表在《钟山》上。小说主人公宋青瓦和冯春航,是一对浅交集、有好感的男女,在人生的时间轴上,他们擦肩而过,另娶另嫁;多年以后,青瓦在平淡婚姻中感到厌烦无聊,从记忆里打捞往昔,终于想方设法与春航重建联系,并顺理成章成为情人……

这是一段心灵之爱的旅程,主人公青瓦和春航沉浸在精神层面的契合中,然而,往昔的激情与默契,终究会归于平淡,爱情也终究归于幻灭……

小说里面的人物关系处理得非常美,非常干净。与生活贴得很近,很绵密、很充沛。很多城市文学、中产阶级文学都只是停留在城市生活的表层,但《中产阶级看月亮》则通过这些描写,写出了都市生活特别是中产阶级生活的情感世界。

锦灰堆 美人计

作者:萧耳 著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纯粹pura

出版时间:2017年6月

本书是一本关于东西方文化的随笔。内容涉及广泛,既有《金瓶梅》《海上花列传》等古典作品,也有张爱玲、木心等现代作家,还包括欧洲时尚文化、先锋电影和前卫艺术。

内容分三部分:锦灰堆、窃玉记、偷香记。“锦灰堆”部分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和民国作家、作品的个性化解读;“窃玉记”打通“声色”现场,打开一系列欧洲电影和书籍,从古希腊一直走笔法国文化、英国文化、葡萄牙文化等;“偷香记”系列随笔是作者从女性视角的一系列书写,解剖了现当代女性群体的处境和从中反映出的性与政治。

萧耳,作家,媒体人,高级记者,江南人氏,现居杭州,供职于浙江日报社。自2000年前后开始文学生涯,曾为《南方周末》《书城》等多家文学期刊、时尚杂志和报纸写过专栏,在《收获》《钟山》《大家》《上海文学》等文学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种。最新出版有长篇小说《鹊桥仙》《中产阶级看月亮》、随笔集《樱花乱:日本集》《锦灰堆 美人计》。另出版《小酒馆之歌》《女艺术家镜像》《20世纪60年代西方时尚符号》三本“20世纪西方时尚文化系列”,长篇小说《继续向左》,电影随笔《第二性元素》等。

原标题:《萧耳:林风眠在杭州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十年时光 | 纯粹阅读》

阅读原文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