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于那些素来和赵本山有积怨的人,在此别当别论,或许他们会落井下石,造谣生事,也未可知。
最近赵本山可以说是度日如年。先是三场文艺座谈会与他无缘,而后网络传言四起,说他因涉黑被抓,家中搜出20吨黄金。与此同时,人民日报海外版微信发表文章,称赵本山已脱离“主流文化”,被困在“牢笼”里。尽管其弟子一直在竭力辟谣,但依旧感觉赵本山四面楚歌。那么,赵本山到底栽在了哪里?
早在1990年,赵本山登上春晚的舞台,以小品《相亲》为观众所熟知,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逐渐成为央视春晚的“小品王”。自此,赵本山的小品也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成为人们看“春晚”时的期待。在海外,很多的中国人即便不看春晚也会在网上四处寻找赵本山的小品。
无论如何,谁也不能否认赵本山曾经为大家带来过无尽欢乐。
不可否认的是,质疑的声音也一直伴随着赵本山的作品,目前成为了一些媒体攻击他的第一宗“罪”,那就是他作品的“低俗”。

小品《相亲》
所谓“低俗”其实没有一个具体的定义,但与之相对应的应该是“高雅”。一般说来,人们往往将涉及“情色”的东西归为“低俗”,特别是纯粹为了“情色”而“情色”,那就是绝对的低俗。但其实很多“高大上”的文学作品,情色描写也很多,因为有深刻的道理及高超的写作技巧撑着,人们就断断无法将其归为“低俗”,比如中国古典小说《金瓶梅》。

陕北的民谣
但是对于中国社会乃至整个人类而言,“低俗”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且表现形式多种多样。说到低俗,西北以及陕北的民谣常常让人不忍卒听。红遍大江南北的《纤夫的爱》是不是也称得上是低俗?记得小时候每每电视里播放此歌,家中的大人都坚决换台,偶尔小孩子跟着哼唱几句还会遭到斥责。待到长大了,找到机会认认真真地听了一遍后,才明白一切源于那句“待到太阳下了西山头,将你亲个够……”难道这歌词不够“低俗”?
可也没见有人批判,此歌一直流行甚广直到今天。此外,唐伯虎画的春宫图,柳永写的浓词艳赋,很多是不是也不够高雅,应该算是“低俗”?相比较而言,赵本山的小品和电视剧中,其实连一个裸露或是亲吻的镜头都没有,说它“低俗”真的有点冤。
再者说了,“低俗”也属于一种正常的“人性”。古人云:“食色性也。”在中国因为种种限制,很多人喜欢将这种“人性”在不触犯法律的情况下无所顾忌地表达出来,似乎因此就触犯了道德,被人斥之为“低俗”。而在西方国家,这种“正常人性”反倒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因此才会有那么多的A.V电影,有在拉斯维加斯的“topless”歌舞表演。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又用法律与制度将这种“低俗的人性”进行有效有序的控制。又有谁敢说,那些看上去“高雅”的社会上层人士,从来不看A.V,从来没有过追求“低俗”的时刻?
只不过一个是乡土的“低俗”,一个是洋气的“低俗”而已。如果说真有区别的话,那就是在西方,“低俗”比较讲究场合。“高雅”的地方不能“低俗”,“低俗”有“低俗”的专门场所,各有各的权利。更何况,赵本山后来大力推广“绿色二人转”,已经同“低俗”沾不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