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武汉会展业全面复工复展,建议:大力扶持会展企业,为武汉会展业“恢复期”保驾护航。建议市zf进一步出台会展政策专项扶持政策,重点解决当前会展业面临的档期问题、资金问题以及疫情后的营销启动等困境,从加快奖补资金拨付、加大项目奖补力度、提供会展场地奖励、协助品牌推广等四个方面给予支持,减免会展企业的增值税和所得税,延缓缴纳社会费用,给会展场馆以经费补贴或减免场地租金,适度减免会展场馆的水电费用,减免与会展项目举办相关的管理费用,以使企业渡过难关。推进会展业态创新,积极引导、动员和扶持企业举办线上展会,加速会展经济的数字化、智慧化转型。
合理安排疫情“恢复期”展览的部署工作,建立协调防控机制。受疫情影响,上半年的会展活动有可能会集中到下半年。建议相关部门合理引导调配活动档期,加强商务、公安、卫健委等部门联动协调,制定个性化展会政务服务方案,避免因场馆超负荷运营而影响展览的最终呈现效果,千方百计推动我市会展行业尽快恢复,步入正常轨道。
学习上海市等城市经验,以人大立法形式,制定《武汉市会展业条例》,把会展业的促进与发展、服务与保障、规范与管理等纳入法制化轨道。以编制“十四五”规划为契机,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发展我市会展产业,全面提速我市国家会展中心城市建设。
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应与高校科研院所加强合作
市政协常委、市九三学社专职副主委付文芳
厚植科技创新沃土,引导金融助力。建议加强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较长,也面临一些合作壁垒,科技部门要因地制宜地提供成果转化周期间的支持及消除合作壁垒的政策及依据,从“牵线搭桥”转为“过程服务”;促进行业协会和联盟的发展,特别是在新兴领域,通过引导行业协会和联盟,zf以采购服务的方式,鼓励其深入产业应用、形成行业自律、规范自身发展,突破创新;进一步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提高纾困资金利用效率,为企业提供精准、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助力企业科技创新和疫后重振。
强化科技行业导向,引领市场需求。目前我市结合国家、省、市三级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并通过多种形式进行了政策解读。建议zf利用这个契机,结合《zf工作报告》“2020年重点工作任务”及其他政策,尽早出台武汉市的城市发展机会清单,引导企业抓住疫后机会,形成合力,加快发展。
打造更优营商环境,突围政策困局。建议依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出台“因企制宜”政策。整合各部门数据,共享企业信息,构建全市统一的涉企政策发布平台;打造公平市场,避免歧视性条款。建议zf主导的项目中,严格斟酌把握具有歧视性的不公平条款,形成充分竞争,激发市场创新活力;大力鼓励公职人员担当作为、与企业正常交往,为企业倾力服务。完善容错免责机制,优化审计流程,从制度上解放思想,更好服务我市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重塑武汉口碑
激活武汉文化产业“新动能”
市政协委员、武汉广播电视台播音指导、制片人冯莉
文化产业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互动的工作,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名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城市的“治愈率”。为促进文化产业企业重振,化危为机。
建议:重塑武汉口碑,立体宣传营销。进一步重视文化软实力和宣传重要性,依托多类型媒体分批次、分阶段、分重点、分主题进行线上线下充分造势,借助权威媒体、武汉名人、网络大V、知名校友、大学生为武汉代言和宣讲。
鼓励文化创新,助推产业转型升级。紧抓5G机遇,加强与互联网企业、科技企业以及其他类型企业的对接和融合,共同开发适合疫后新常态的文化项目,研发适合市场需要的文化产品与服务,形成“文化+”的良好态势,提高文化成果本地转化速率,打造武汉文化大名牌、互联网文化大IP。要激发企业自我造血能力,创新生产经营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VR技术等,构建“数字文旅”产业生态链,支持打造更加成熟的线上直播、云教育、云演绎等新模式,激活武汉文化产业“新动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效衔接和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