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武汉新闻 > 正文

解民急补短板 武汉加速建设14个重点排水工程项目

来源:作者:时间:2017-05-15 15:07:10点击:

  渍水,缘于武汉火车站周边排水管网不配套,杨春湖与东湖之间的港渠淤积严重,雨水无法及时汇入东湖。

  为解决武汉火车站周边渍水问题,去年9月,东湖港综合整治工程、东杨港渠道工程开始动工。

  11日,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两条港渠完成清淤、扩宽,已提前通水,正在进行岸线景观建设。

  工程项目负责人李志强介绍,东湖港南接东湖,北接青山港连通长江,是长江为东湖补水的重要渠道。东杨港连接杨春湖和东湖港,是调蓄杨春湖水位的重要渠道。

  湖北水利水电规划勘测设计院工作人员介绍,东湖港全长4.7公里,整治前断面宽度仅为10多米,沉积大量淤泥,最深处达6米,严重影响过水能力。整治工程清除淤泥20多万立方米,目前,东湖港标准断面底宽30米,上宽达到48米,过水能力每秒30立方米,比过去提升一倍以上。东杨港全长445米,以往底部仅宽5米至10米。整治后,东杨港底宽达到11米到24米,上宽21米到34米,过水能力达到每秒10立方米。

  两项工程的实施,大大提升了东沙水系的调蓄能力。汛期,武汉火车站周边雨水汇入杨春湖后,可经东杨港、东湖港快速排入东湖,降低周边区域渍水风险。

  汉阳东湖水系新增3座泵站

  新增流量每秒150立方米

  汉阳东湖水系位于长江与汉江之间,汛期雨水分头流入长江和汉江。汉阳片区去年已有18座泵站,总流量每秒225.84立方米,但面对暴雨仍捉襟见肘。

  去年7月,汉阳区12个街道70个社区发生严重渍水,四台工业园渍水过膝,不少企业被迫停工。

  为增强东湖水系排水能力,武汉市在长江边兴建四新泵站,在汉江边扩建琴断口、什湖两座泵站,总计新增流量每秒150立方米。

  四新泵站位于长江边鹦鹉堤旁,会水面积37.9平方公里,是汉阳片区最大的排水泵站。项目负责人熊武介绍,四新泵站一期工程2013年底开工建设,设计流量每秒35立方米,去年年底完成建设。二期工程在去年汛期后开工建设,设计流量每秒70立方米,原计划明年4月投入使用。

  为助力今年安然度汛,市领导要求加快进度,确保二期工程在5月底前具备应急抽排能力。施工方加班加点,提前一年完工。上月16日,四新泵站启动应急抽排,在今春强降雨中发挥了作用。

  本月底,琴断口、什湖两座泵站也将陆续投用,分别新增流量每秒20立方米和25立方米。

  缺乏天然调蓄功能

  汉口片区将是排涝主战场

  4月15日,青山21号公路明渠二期改造工程实现通水。在进行拓宽、清淤疏浚后,明渠流量比以前提高1倍。另外,港西二期泵站及配套管道工程将近期通水。青山红钢城地区渍水风险将有效降低。

  在汉口地区,规划流量每秒110立方米的后湖四期泵站,正处于冲刺阶段,将于本月底前具备应急抽排能力。加上现有的二期、三期泵站,后湖泵站系统整体抽排能力将达每秒249立方米,是亚洲最大的城排泵站。汉口黄浦路泵站也将在本月底前完成升级改造,抽排能力从每秒7立方米跃升至每秒39立方米。

  汉口去年没有发生大面积、长时期渍水,为何还要对两座泵站“提档升级”?“汉口基本没有湖泊调蓄和削峰的空间。”项久华说,汉口在三镇中地势最低,以往的河湖、坑塘、湿地、沟渠、低洼地,已经大量变成城市建设用地,仅有10个小型湖泊基本不具备调蓄功能,对雨水径流的调节、蓄滞作用丧失。近年来,随着泵站建设力度持续加大,汉口地区在强降雨条件下渍水面积缩小、时间缩短,局部低洼地区渍水能在短期内消退。但是,由于没有天然调蓄池,汉口所有渍水均通过泵站抽排入江,从长远来看,武汉排涝的主战场仍是汉口片区。“路窄、车多、管网老旧,汉口应对强降雨排水能力仍是短板。”项久华说,目前,水务部门考虑在汉口地区建设深隧排水系统,未来或以这种措施代替湖泊水系的天然调蓄功能。

  专家观点

  江城排涝

  不可能“一蹴而就”

  据专家测算,武汉去年排涝能力只有每秒980立方米。今年14个重点排水工程基本完工后,全市工程排涝能力将跃升至每秒1470立方米。加上各区一批机动的车载排涝能力每秒100立方米,全市整体排涝能力接近每秒1600立方米。

  按照规划,武汉市将进一步补短板,继续增加每秒500立方米,明年抽排能力有望达到每秒2000立方米。“即使达到这一水平,也不能指望完全不发生渍水。”项久华出言谨慎。他说,无论是历内还是历外,没有任何一个城市能保证在面对灾害性降雨时,不发生一处渍水。2000立方米的抽排能力,只是相对于现有武汉建成区提出的标准。城市在发展,市民的要求在不断提升,这一标准也应随之变化。

图文推荐
节后上班首日三大火车站发送27万旅客
节后上班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