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生活 > 正文

【论坛】让历史“活”起来“动”起来——口述历史纪录片与地方文化传承研究初探‖岳云刚

来源:本站作者:时间:2024-04-06 10:20:45点击:

让历史“活”起来“动”起来

——口述历史纪录片与地方文化传承研究初探

岳云刚

? 2012年以来,阿坝州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历史的记忆、和谐的家园”口述历史纪录片拍摄活动。纪录片以阿坝历史文化为蓝本,内容涉及阿坝州许多珍贵史料,包括全州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片段,全州各民族团结一心、共建幸福美丽家园的奋斗历程等。活动自一开始就激起广大干部群众的极大兴趣,很快便在阿坝高原掀起高*潮。通过开展口述历史纪录片拍摄活动,多年来被淹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被慢慢挖掘出来、呈现出来。一大批从事口述历史纪录片拍摄工作的人员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成为一个地区和一个文化领域内的“专家”,这些地方的历史文化也慢慢充实起来。

? 截至2020年,理县高质量完成《涅槃重生》《藏羌走廊史话》《国际友人伊莎白与理县》《千年风雨话筹边楼》《博巴森根》《平民祭司羌族释比》《羌戏——释比戏》《理番五屯藏羌群英谱》《转型》《楼空中的岁月——理县剪纸》《杂谷脑史话》《新风使者——索朗仁青》《薛城史话》《红心向檔——一家五口的长征》以及“杂谷脑河流域民族迁徙系列纪录片”之《薛城往事》《米亚罗史事》和《蒲溪故事》等口述历史电视纪录片。这些纪录片题材既涉及抗震救灾精神、屯兵精神,也涉及理县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通过拍摄这些口述历史纪录片,借助省内外专家和学者的讲述,理县的一些历史变得清晰和生动起来,过去包括《保县志》和《理番厅志》等旧志中寥寥几笔带过的一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变得丰满起来。与此同时,通过拍摄口述历史纪录片,一个个默默无闻的乡野老人,变成讲述历史的专家。平面、严肃而高高在上的传统历史文献,变得丰满、立体和生气勃勃。可以说,口述历史在立足传统文献的基础上,通过现代电视手段,借助讲述者生动、精彩的讲述,极大地激发了人们“读史”“学史”的兴趣。?

? 一、立足历史文献资料,对历史文献资料起到补充作用

? 在题材上,涉及历史文化的口述历史纪录片,对口述课题的选择、访谈问题的提出、访谈对象的确定、口述过程的引导、口述材料的取舍和分析鉴别等,都需要阅读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然后选择那些有重要历史价值和学术意义,但缺少文字资料的题材作为口述历史纪录片的首选题材。

(一)《博巴森根》

?“博巴森根”是流传于理县民间的一个大型叙事锅庄,内容反映的是镭于藏羌屯兵抛家舍业、远赴东南沿海抵御外侮的真实历史事件。

?清乾隆十七年(1752),清zf在杂谷地区废除土司制,推行“改土归流”,并以原杂谷土司苍旺管辖地的2500户嘉绒人、500户羌人为基础,设立五屯,实行“屯兵制”。这3000户屯兵家庭,“一户一兵”,保证足额。作为清zf一支固定、稳定的军事力量,他们的主要任务:一是听从中央zf调遣,平息各地内乱;二是服从国家命令,抵御外敌入侵。“博巴森根”叙事锅庄反映了鸦片战争时期,理番五屯藏羌屯兵服从国家命令,先后3次远赴浙江沿海抵御入侵英军,几乎全军覆灭的悲壮历史事实。

?在做《博巴森根》这部口述历史纪录片时,我们首先把这个历史事件的文献资料进行全面梳理,把正史记载和民间流传结合起来,把一个叙事锅庄放在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考量。这样,屯兵在正史中的记载得到民间的补充,而屯兵这个大的历史现象,在民间有了活的教材。

?(二)《国际友人伊莎白与理县》

? 这部片子讲述的是一个传教士的女儿,于1939年在一个叫“索朗仁青”的理县当地人引领下,沿途从成都、灌县、汶川,一直进入当时还很封闭的“理番”地区,在一个叫“八十闹”的藏族小村子前后生活近10个月的真实故事。这个故事在历史文献里没有记载。2012年,我们到北京实地采访时年97岁高龄的伊莎白老人,了解到发生在中国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现象和理县这个小地方的故事。“辛丑条约”后,很多传教士在中国创办类似“华西协和医院”的学校和医院,并以人类学、考古学和植物学考察等名义进入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在伊莎白进入理县之前,就有很多外国人进入阿坝、进入理县,如伊莎贝那伯德、甘博、威尔逊、陶然士、葛维汉以及成都“华西协和医院”的一大批传教士等。通过《国际友人伊莎白与理县》这部口述历史纪录片,我们从正史之外了解了这段历史。更重要的是,我们从他们或他们的后人手中获得大量照片;这些珍贵的黑白照片,弥补了理县乃至阿坝州民国时期自然地理、人文景观、各地风土人情等图片资料的严重缺乏。2017年,为拍摄《新风使者——索朗仁青》这部口述历史纪录片,我们再一次赴北京,采访伊莎白老人及其子女,同时很幸运地采访了民国摄影大师庄学本的儿子庄文骏先生。2019年,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伊莎白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习总总书.记亲自给这位世纪老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理县八十闹村民口中的“饶小女孩”颁发勋章。

? 二、立足地方文化,对地方文化的“延伸”和“解读”

? 口述历史纪录片立足地方文化题材,在历史文献中寻找切入点,通过专家讲述,将某一个历史点拓展到一个面,对地方文化作了更大程度上的“延伸”和“解读”。

(一)《理番五屯藏羌群英谱》

? 这部口述历史纪录片反映的是扎克塔尔、桑吉斯塔尔、阿忠宝和木泰尔4名清乾嘉时期理番藏羌屯兵代表的英雄事迹。在一些正史中,我们可以看到这4个人物的简要事迹记载,更多有关他们的英雄故事则没有提及。但在理县民间,有关他们的传说异常丰富,甚至于神秘之至,也可以寻找到大量类似理县下孟乡沙吉村建威将军墓的历史遗迹。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强烈的反差。

? 我们在着手做这部口述历史纪录片前,首先翻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同时,通过走访省内一些清史专家和学者,对清乾隆时期大的历史背景做到了然于心。通过专家学者的讲述,特别是翻阅清乾隆时期的《清实录》《清高宗实录》《清代四川史》以及《钦定廓尔喀纪略》等相关书籍后,对扎克塔尔、桑吉斯塔尔、阿忠宝等屯兵英雄人物的功绩有了全面了解;也了解到在两征廓尔喀的战役中,大量屯兵将领因作战勇猛、立下赫赫战功,被清zf赏赐“巴图鲁”“花翎”和“蓝领”,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几十人。扎克塔尔和桑吉斯塔尔更被嘉庆皇帝封为“御前带刀侍卫”,还在历史上有名的“嘉庆遇刺”事件中立下首功。扎克塔尔死后,被封为一品建威将军,允其祭葬故里,并从北京派一张姓人家到理县下孟乡沙吉村四代为其守墓……通过这部口述历史纪录片,我们不仅对上述4人的英雄事迹有了全方位的展示,更对整个清乾隆到嘉庆的屯兵历史有了从“点”到“面”、从“无”到“有”的全面、立体的了解,收到立足《理番厅志》、同时对正史记载进行“延伸”的效果。

?(二)《羌戏——释比戏》

? 这部口述历史纪录片反映的是流行于理县蒲溪乡羌区的一个类似于“傩戏”的地方剧种。据了解,释比戏在历史上广泛流行于羌区,但后来随着时间推移,在大部分地区失传。2009年,理县在挖掘、整理濒危文化工作中,通过大量搜集和整理,逐步恢复释比戏原来的面貌。剧情主要是通过一个个扮演成残障人士的表演者的讲述,向人们阐明一个道理,即:即使我是一个“瞎子”“跛子”“驼背”等看起来不被人重视、也无足轻重的底层人,但我也不会做恶事;那些做恶事的人,我也会唾弃他,为他的行为所不齿。

? 由于这个戏中的人物角色大多由“释比”来扮演,所以当地人把这种原始戏剧称为“释比戏”。关于释比和释比戏,在正史中记载很少,特别是“释比戏”,在历史文献中更是无从考证。但作为已流传于羌区很多年,且在羌民族中起到尊重自然、劝人向善的一个正能量的文化现象,我们认为,这也是口述历史的一个重要方向。

? 通过调查走访,我们采访了大量释比和省内羌学专家,既从戏曲这个大的概念去理解和涵盖释比戏,也从释比在羌民族文化传承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来追溯释比戏的源头;最后通过一个30分钟的纪录片,给观众呈现神秘释比戏的“前世今生”,一个形式诙谐、活泼,内容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大餐,让观众在正史之外,了解到释比戏这一古老的文化现象。

? 三、立足传统文化,创新传承和传播方式

? 口述历史由于基层民众的广泛参与,符合现代人声画同步的电视语言表现形式和现代网络媒体的传播方式,无疑比传统的志书传播方式更先进、更快捷,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和获得知识、信息的习惯。

?(一)传播方式创新

? 传统历史文化靠书籍传播,但很多历史文献是用文言文方式记录,现代人读史,需要一定的古文知识才能读懂。而口述历史的记录工具是摄像机和照相机,表现形式是通过讲述来体现,一改传统历史文献的“读”为“听”和“看”。那些晦涩的需要翻译的文言文变成讲述人精彩的、身临其境的口头语言,历史就“活”起来“动”起来了。

? 2018年拍摄的《薛城史话》是一部分上下两集、时长近60分钟的长纪录片,对阿坝州理县的薛城琅镇从史前到现代的历史进行全面梳理和展示。作为阿坝州乃至川西地区有名的历史古镇,薛城从西汉到新中国成立前夕,一直是历史上中央zf设置的州县治所地。从薛城戍、维州、威州、保县、杂谷厅、理番厅,直到民国时期的理番县和理县,这些历史沿革都被详细地记录在《保县志》《理番厅志》等古籍和旧志中,但一般民众通过阅读来了解薛城的历史,有一定难度。而口述历史纪录片《薛城史话》用上下两集60分钟的时间,以史话的方式把薛城上下几千年的历史用精彩、生动的口语讲述出来,使广大民众对薛城的历史有了全方位、立体、有声有色的了解。与此同时,我们通过开展口述历史“七进”活动,让理县的广大民众对理县历史有更多了解和认识,也极大地激发大家“读史”和“学史”的热情。

?(二)民众参与面扩大

? 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拍摄让广大民众参与其中,使得历史的解释权不再仅仅掌握在少数文人手中,而回归到创造历史的广大民众手中。纵观中国漫长的人类文明史,能在历史文献里留下名号的大多是王侯将相和文人士大夫等上层人士,而大多数创造历史的普通民众很少留下足迹,少数对中央王朝作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也只能留下只言片语、语焉不详的痕迹。口述历史纪录片的广泛开展,则兼顾文史专家和普通民众,历史解释权从以前单一的“他述”变成“他述”和“自述”结合,历史由自己书写、自己解释,增强了真实性。同时,口述历史纪录片改变以往史志严肃、正统的面孔,变得生动、有趣味、接地气。特别是一些讲述人富有感染力的声音、表情,加上丰富的肢体语言配合,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历史和现实的时空距离得以最大程度地拉近。

(三)受众感受更直观

? 对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电影化的再现,让受众对历史有更直观的感受。唐蕃战争时期,在杂谷脑这个地方发生了一件传奇故事,这就是被很多史学家戏称为“中国的特洛伊”的历史事件。

? 《旧唐书·地理志》记载:“上元元年后,河西、陇右州县皆陷吐蕃。赞普更欲图蜀川,累急攻维州,不下。乃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番兵攻城,二子内应,城遂陷,吐蕃得之号无忧城。”

? 在《杂谷脑史话》这部片子中,我们采用“情景再现”的手段对这段史料进行解读,通过人物、场景以及氛围的营造,人为地还原这段精彩的故事,让观众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 同样,在《薛城史话》中,涉及唐朝李德裕、清朝陈克绳以及1935年长征经过薛城的红军指战员等薛城历史上的人物时,我们也采用“情景再现”的表现方式,让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物在同一个特定场景出现,时空仿佛被穿越,观众犹入其境。

(四)文化融入性增强

? 在开展口述历史纪录片拍摄活动过程中,我们通常不会就地方文化而谈地方文化,而是在全面了解和反映地方文化现象的基础上,把这个地方文化现象放在整个国家的层面进行解读。通过更高层次专家和学者的讲述,让一个地方看起来孤立、唯一的文化现象,在更高层面找到依据,是和大的民族、国家背景相融相生,是不可断章取义的,地方文化或地域文化与整个华夏文化的融入性得到增强。通过口述历史纪录片这一新生的、充满活力的文化表现和传播方式,使各族民众既增强对本地区、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又能把一个民族、一个地方的心理和意识提升到大的民族和国家意识层面,树立起构建多元一体、和谐共荣、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强大信心。

? 2019年,我们策划启动“杂谷脑河流域民族迁徙系列纪录片”拍摄工作,用3部纪录片反映和展示目前理县境内世居的藏族、羌族和汉族三大主要民族的前世今生。

? 通过拍摄《薛城往事》《米亚罗史事》和《蒲溪故事》3部纪录片,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理县沿河谷居住的很多居民,其身份证上有的是藏族,有的是羌族,但归根溯源,绝大部分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的内地迁徙而来的汉族。我们同时也发现,很多汉族人,通过通婚,他们的后代已变成藏族或羌族。通过3部片子组成一个系列纪录片,从源和流,反映3个民族的前世今生,最终揭示一个道理、得出一个结论:在理县或是在其他地区,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分彼此,民族团结将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 总之,作为新时代的史志工作者,只有在不断地挖掘、整理和解读地方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纪录和传播方式,创新存史、育人和资政手段,才能真正达到“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目的。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scsdfz)”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岳云刚(阿坝州理县檔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

方志四川部分图片、音视频来自互联网,仅为传播更多信息。文章所含图片、音视频版权归原作者或媒体所有。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