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生活 > 正文

余秋雨:人生况味,霜冷长河

来源:本站作者:时间:2024-04-02 14:33:50点击:

余秋雨:人生况味,霜冷长河(一)

“我愿意以霜冷长河的图景为背景,来谈谈人生,特别是谈谈因经霜而冷峻了的中年人生。”——题记

最近在阅读余秋雨老师的著作《霜冷长河》,这是我第二次阅读《霜冷长河》,每次阅读都有不同的感受。

第一次阅读的时候,还是在高中时期。也许是因为那泛黄的封面,又或许是因为书名吧。翻开书页,一种厚重的苍凉感便扑面而来。

书中记录了秋雨老师人生的一些经历,以及一些感悟:关于友 情、关于名誉、关于谣言、关于嫉妒、关于善良、关于年龄。并且在《灯下回信》部分,也有结合自己的经历,给青年一代提出了一些建议以及自己的思考。

独自一人,坐在大河边,很多年。望着大河,心中感慨万千,若有所思,很享受这种状态。这是秋雨老师心中描绘的一副场景。

在儿时,就已经听说过很多关于长江大河的故事。关于长江大河的记忆,早已深深地刻在了我们中国人的基因里面,代代相传。

我想,我们的人生不正像长江大河一样吗?人生路,既有像长江般的曲折,也有如同大河一样的坎坷。但是,无论如何,人生路都不能回头,就如同大河一样:奔流到海不复回。

一、关于友情:

谈及友情,人们似乎对它很熟悉,有很陌生。初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如果这个城市有朋友,那么城市也就变得亲切了起来。相反,生活在一个熟悉的城市,很多原来很好的朋友却很少联系,于是友情也就变得渐渐陌生起来。

当我们谈及友情的时候,我们都会想到友情的美好。可是任何事物,有美好就会有阴暗。每当我想到友情的阴暗面,(例如,在利益面前,是否依旧存在友情。)

久久不能平静。我也曾很长一段时间,陷入到这个矛盾之中。

对于这个问题,秋雨老师在文中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友情的来去是一个探测仪,告知你与原先进入的那个层面的真实关系。”

我们要在这些关系中,寻找平衡点,当一切失去了意义,快步离开就好。

无论如何,人生一世,还是离不开友情的。所以,固然友情有阴暗的一面,可是我们依旧要相信,关于友情,还是美好的多。

谈及美好,我们很自然地就能想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伯牙鼓琴,钟子期善听。于是,高山流水遇知音,变成了我们中国人共同的向往。

在文中,秋雨老师写到:“如果有人问我:“你找到了吗?”我的回答有点艰难。也许只能说,我的七弦琴还没有摔碎。”

知音难觅,为了寻找知音,我们宁愿跨越千山万水。

二、关于名誉:

关于名誉这件事,在文中,秋雨老师写到:“世间最悲痛的事,莫过于好人自杀。”

从古自今,很多人都败给了流言蜚语。的确,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很多人都不堪重负。从前人们都说,好人有好报。现在,却是截然相反,人们会讲,好人难当。

当我们去做一件事,无论怎样,都会被人“说三道四”。于是,现代社会,逐渐形成了一种病态。那就是,我宁愿“不作为”,也不能让流言蜚语毁掉自己的名誉。

一九三五年阮玲玉自杀留下的遗言是“人言可畏”,“我不死不能明我冤”。很小的时候,我们觉得面对流言蜚语,奋起抵抗不就行了么?为什么要让流言蜚语扩散呢?年龄渐长,才发现,有些事情,越抵抗,它就会变得愈发严重。

关于名誉,泰戈尔说:“我攀登上高峰,发现在名誉的荒芜不毛的高处,简直找不到一个遮身之地。”

关于名誉,秋雨老师在文中解释道:“但是难堪也只是心理感受罢了,如果你自知脚下的高度不是勉强堆垒而成,为何要躲避别人的目光?为何要掩饰自己的缺点?不把难堪当难堪,难堪也就不成其为难堪。如果实在消受不了名誉的重压,那还不如悄然从山峦爬下,安顿于人间万象的浓荫里。”

三、关于谣言:

关于谣言,秋雨老师在文中结合自己的经历描述了自己对谣言的理解,然后将谣言作为自己的研究课题,研究范围,涵盖从古到今,深度分析了谣言产生的原因。究其原因,大概是为了艺术上的虚构,又或是善意的谎言,亦或是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而编造谣言。

举个例子,从2019年开始,新冠病毒肆虐在我国的大地上。到2022年,病毒几经变异,从未停止传播。与此同时,各种关于疫情的谣言也从未停止过传播。

秋雨老师将谣言分为了善意和恶意。所谓善意的谣言,就是对当事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恶意的谣言,则相反。之后,秋雨老师在文中,也继续分析了传谣人群的心理:“传谣反映了人们隐隐然的一种需要,在需要面前,分析能力就会大大降低。”

那么,面对谣言或是面对造谣的人,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秋雨老师在文中这样写到:“齐心协力,把那些无法消灭的谣言,安置到全社会都不在乎的角落。”

总之,就是我们老生常谈的事情,那就是,不信谣,不传谣。

四、关于嫉妒:

聊到嫉妒,源远流长,从古至今。

在文学作品中,嫉妒的描写,是推动故事走向高*潮的重要手段。

然而,艺术总是来源于生活,因此,秋雨老师在文中提到:“文学与嫉妒的因缘,来自于人类与嫉妒的因缘。”

那么,人类为什么会产生嫉妒?秋雨老师在文中指出:“嫉妒的起点,是人们对自身脆弱的隐忧。”

人存在于这个世界上,就脱离不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就会置身于强或者弱的双重体验中。

那么,嫉妒既然会产生,就一定会消失。这个过程是怎样的呢?秋雨老师在文中提到的一首小诗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发:“满街都是新鞋, 我是多么寒伧。缠着妈妈一路哭闹,直到突然看到,一位失去了腿的人。”

笔者认为,正因为存在嫉妒,人们才会不断向前进步。但是,任何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正视嫉妒心,合理地运用它,如果嫉妒心压过了理智,那将会给个人引来灾难。

五、关于善良:

关于善良,每个人对善良的定义都不尽相同。

秋雨老师在文中,在不同的场景之下,描写了对善良的思考。

在街市,不同的人对善良有着不同的理解,表达的方式也不同。

在这里,秋雨老师在文中提到:“街市不提供理论,只提供情景。情景大多比理论雄辩,而善良,正是在情景中生存。”对此,笔者的理解是,善良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跟随不同的情景而变化。

在书房,秋雨老师是在书籍之中思考善良的定义。

从古至今,什么是善良?不用的派别对善良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以“泛爱众而亲仁”为起点的儒家学说;

文章结尾,秋雨老师还讨论了关于“善良是否使用策略或是手段”的问题。再此,他提到了《厚黑学》、《驭人术》、《制胜术》、《糊涂学》、《诡辩学》、《计谋学》。

对此,秋雨老师最后给出了了一个看法,他说;“到底有没有“无缘无故”的爱?爱得不讲目的,不问理由,不求回报,不看脸色,不耍手段,不论亲疏,不划界限,不计安危,不管形态?我们的书房不应对此轻率地关门。”

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依据这些,对这个话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笔者不再赘述。

为了深入找寻以上的答案,秋雨老师又描写了在寺庙对于善良的定义。

在寺庙,文中提到:“如果“善”有原因,它就不再是“善”;如果“善”有它的结果,那也不能称为“善”。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

当然,这是在寺庙这个场景之下,对善良的定义,请读者不要一概而论。

文章的结尾,秋雨老师说:“善良的人们或迟或早总会对精神构建产生某种企盼。即便他们未必信奉哪种宗教,耳边也时时会有晨钟暮鼓在响。”

对此,笔者认为,善良的人们,内心一定是要有一点信仰的,即使不信奉任何宗教,那么这种信仰也会时刻警醒着善良的人们。(笔者曾经写过一篇关于信仰的文章,在此,将链接给到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六、关于年龄:

说到年龄,我不由地想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

其中,保尔柯察金说到:“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

是的,我们不能年龄渐长,而本领却没有长进。

关于年龄这件事,笔者认为,越早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越好,特别是在青年时期。

提到青年时期,我建议大家去读一读王安石的《伤仲永》。在文中,王安石认为,即便是天才,沦落的概率也会大很多,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所以,古往今来,无论是历家还是社会,都在重视对青年人的培养,让他们走向正途。这样,国家才会有希望。

中年,秋雨老师在文中提到:“中年总是很忙,因此中年也总是例得飞快,来不及自我欣赏就到了老年。”

到了老年,秋雨老师认为,老年是如诗的岁月。

人们常把青年比喻成如诗的年纪,秋雨老师认为,青年有着太多激情而缺少意境,所以算不上好诗。中年太实际、太繁忙,在整体上算不得诗,这也不难理解。只有老年,在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后,激情褪去,意境渐渐变得清晰。

写到这里,我想文章也该结束了。

笔者喜欢读书,也喜欢在读书的时候留下一些笔记。对于秋雨老师的书,我总不敢写,或是妄加评论。所以,只能说是一点读书笔记,或者说是一些感悟罢了。请读者们自行理解阅读原文进行理解。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