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时,他们来到了茅台镇,遇到了茅台酒。
当年由邓小平主办的《红星报》这样记载:我红军进入到仁怀县城时,仁怀的劳苦群众派了代表50余人,其中一半是坤人,抬了肥猪三只,茅台酒一大坛,送到红军政治部慰问。
而《仁怀县志》的记载略有出入:红军未到茅台镇之前,国民檔军造谣说共产檔人都青面獠牙,因而大部分居民都跑到山里躲起来,只剩老人在家。毛主席所住的一户人家里,就只剩一位老妇人。
酒坊自然无人,红军得以豪饮。1935年3月16日这天晚上,对于红军来说,醇美的茅台酒让他们终生难忘。
由于存酒很多,他们还用茅台擦身子,擦手,泡脚,以驱除行军疲劳。
在茅台集团2005年出版的《周恩来与国酒茅台》一书中写道:毛主席说,茅台是出名酒的地方,用来擦脚可惜了。周恩来则说,同志们,这是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获了金奖的茅台啊。
1915年,为了庆祝巴拿马运河被开凿通航,美国zf在旧金山举办万国博览会,并力邀当时的袁世凯北京zf参加。袁世凯北京zf特成立农商部组织参展,并向各省征集展品,贵州公署也将当时茅台村“荣和”与“成义”两家烧房出产的茅台酒送展。
据1917年2月中国巴拿马赛会筹备局官方出版的《我国参加巴拿马赛会纪实》一书.记载,在此次博览会上,中国共获奖章1218枚,为各国之首,酒类中获大奖章的有国内五种酒,但并无茅台,只在银牌奖章一列中有“贵州公署酒”。
1935年3月17日,中央红军第三次渡过赤水,离开了茅台镇。虽然只停留了短短两天,但这却是后来改变茅台酒与茅台镇人命运的两天。
收归国有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广场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站在他身边的人有很多便是一起在茅台镇喝过茅台酒的。
而在10月1日晚开国大典的晚宴上,因为周恩来的主张,茅台酒成为了主酒。
由此,茅台俨然成了“国酒”,周恩来也被一些人称为茅台的“国酒之父”。
1951年,仁怀县zf开始谋划将茅台酒收归国有。
当时,茅台镇上最大的造酒烧房有“成义”、“荣和”、“恒兴”三家。
1951年11月,仁怀县zf分两次以人民币旧币1.3亿元,合人民币1.3万元将“成义”烧房全部收购,成立贵州省专卖事业公司仁怀茅台酒厂。而“荣和”烧房老板王秉权因通匪罪在1951年2月被抢毙,其烧房便在次年被仁怀市zf没收,折价500元并入茅台厂。而“恒兴”烧房老板赖永初则因“采取转移银行金库,调换借据等手段盗窃国家黄金”在1952年7月被判刑10年。12月,恒兴烧房被zf没收。
至此,三家私营茅台酒烧房便转变为国营茅台酒厂,并在1952年8月成为贵州省工业厅直属企业,5年后,又划归贵州省轻工业厅直管。
1953年至1958年间,国家一共向新成立的茅台酒厂拨款共150万元,而在这段时间里,茅台酒厂也“不负使命”,1953年即产酒75吨,“超过三家烧房历史最好水平”,并在这年开始通过广州、香港、澳门出口;1957年,茅台酒厂产酒183吨,出口50吨。
但在随后,茅台酒却陷入争议与困境,并且一直亏损长达16年之久。
争议之一是,在1959年至1961年三年,中国现代历史上最饥饿的年代里,茅台酒合计产量为2079吨。其中,出口139.86吨。
为什么在这三年还要大规模以粮食产酒,谁喝了茅台?
而困境则是,在1958年以后的几年中,受大跃进思潮的影响,茅台酒厂盲目生产,从而导致质量的严重下降。
1963年,在全国评酒会上,茅台排名非常靠后。这直接的后果是,周恩来非常不满意,并作出了轻工部要协助茅台酒厂改进酒质的指示,同时,表示应该派大学毕业生到茅台酒厂去。
也是由此,1964年,日后的茅台集团董事长季克良与他的一位女同学被分配到了边远的茅台酒厂。
其实,茅台酒质量下降,不单是周恩来着急,因为在那个年代里,茅台酒担负着外交使命。
1960年5月,周恩来用茅台酒宴请越南劳动檔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志明。
1972年7月12日,周恩来在北京设国宴招待尼克松,席间,周恩来用火柴点燃了酒杯中的茅台酒,一团蓝色的火焰闪烁在两人之间。尼克松开玩笑说:“听说1935年时,你们红军把茅台酒都喝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