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这个故事偏偏没有这么正气。
弗洛格想家了,老鼠说,那我们回吧。
两个人就这么,回,家,了!
"你不介意回家去吗?"弗洛格问。
"不会,不会!"老鼠说,"我也有点儿想家,这很正常。"
听到了没?这很正常。
我觉得,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的相处中,十分拧巴,就是因为,很多人都不能接受这种正常。
凡事最喜欢找到意义,今天春游了,有什么收获啊?写篇游记吧!拜托,春游嘛,孩子除了吃吃喝喝,然后有点累,能有什么特别的感想?
真说感想,多半是,不用上学了,真爽!可是,这感觉,孩子能告诉你吗?不会的,因为你觉得不上台面,你不允许他有这样的感觉。所以,让孩子春游完了再写篇游记感想,那你是在逼着他说瞎话。
太急功近利了,反而忽略了倾听内心。一个不亲近自我的孩子,长大了,是另一个逼孩子写游记感想的家长。这是可怖的轮回。
我觉得每一个孩子心里都住着一个弗洛格,每一个孩子都是弗洛格,每一个孩子都该读一读弗洛格的故事,学着如何亲近自我。
除了弗洛格,其他的人物形象也很饱满:小猪喜欢而且擅长做美食,老鼠是个文艺小青年,野兔是个知识渊博的家伙,而且他很会关心人,小鸭是个稍微有点自恋的女孩子,而且,弗洛格爱她哟,是恋爱的爱哟!为此,弗洛格还专门咨询了野兔呢。
哈哈,要不要和孩子去找一找,这个剧情在哪一本书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