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一个恋家的孩子,上了大学后好像总有许多事要忙,一周一次的通话也常常变得简短。每当有时间和妈妈聊视频时,爸爸总会抱怨妈妈说些闲话浪费我时间,而他却总也忍不住凑到妈妈身边,隔着视频看看好久不见的女儿,偶尔也会插嘴问上两句,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我仍记得当你听着别人夸赞我时,脸上那掩藏不了的骄傲,或许我现在还不够优秀,或许我还常常要你为我担心,但是我会努力,努力变得优秀,努力变成你的骄傲。希望有一天当别人问起“你是某某某的父亲吧?”时,你也能像我当时一样骄傲地点头。
或许我们都还没有学会如何表达爱,但我知道我们都是心存爱意的,你虽是第一次做女儿的爸爸,但你是最棒的爸爸,你依旧是我的英雄。
谢谢你所做的一切,用双手撑起我们的家,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
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托清风捎去安康。
毕淑敏老师说随着年纪渐长,人们就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吃饭的口味,行走的姿势,说话的语气,很可能都通长辈一模一样。
每每我走路做事匆匆忙,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对家人做事方式总要点评几句时,我妈总要摇摇头:和你爸一个样。
长大了,我真成了你?
在《心灵七游戏》中,有一个游戏是再选父母。深得我心,当时我想无论如何我要天马行空,尽我所能,把我的理想爸爸全副武装起来。
他是个绅士,要有赞许的眼神,真诚的鼓掌,热情的拥抱,事无巨细的体贴。和他说话是轻松愉悦的,与他相处是和谐有爱的,在我需要支持的时候,他就能随时出现。
当我留着哈喇子想着理想爸爸的所有条件时,不知哪根筋想到自己,如果我有那样的爸爸,我还会是现在的我吗?
如果说父母塑造了孩子,那么不知不觉孩子也在套用模板,某些方面承袭了父母。如若我的爸爸替换成了理想的爸爸,我必然不如现在这般洒脱,勇敢,果断,独立,敢承担。
而这些品质,是我最爱自己的地方,也全然得益于爸爸。虽然较劲了好多年,正在这些单打独斗中,我成长起来。替换成其他人,我也不会是如今的我了。
唏嘘不已,我只看到与爸爸相处时的负面的影响,未曾留意积极的一面,如盲人摸象,摸了一小角便信誓旦旦以为见了全貌。口口声声要摆脱的限制,却早已成为我人格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