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家庭 > 正文

惨遭体罚的芭蕾舞女孩1 芭蕾舞体罚超痛图片

来源:作者:时间:2018-12-05 09:01:15点击:

  “黄荆棍下出好人”这句古话,仿佛又一次成了真理。

  但是,也有人反对这样做。他们认为体罚会产生很多不好的影响。比如,孩子难以体会到父母的爱,从而导致亲情关系的疏远。

  同时也给他们一种错觉,下次一定不要再被发现。

  除此之外,也给他们这样的认知:当别的办法不凑效时,可以使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针对体罚,日本教育学家曾做过一项调查,在接受调查的家长中,90%的人声称他们曾经体罚过孩子。但并没有迹象表明,受过体罚的孩子就一定有变“好”的倾向。

  关于体罚,马歇尔博士这样认为:

  第一、有时候孩子的不当行为,是因为他们不想屈服于父母的压力;

  第二、体罚能带来的效果,其它方法一样能做到;

  除此之外,体罚孩子还会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鼓励用暴力来解决问题,这样会埋下不好的隐患。

  还有一点就是,当一个人选择做某件事的目的,只是为了服从命令或躲避惩罚时,会忽略了事物本身的意义,就很难提高效率。

  关于惩罚的问题,《非暴力沟通》一书提倡通过两个问题来分析:

  一是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那我希望他怎么做?

  二是我希望他基于什么原因去做我想要他做的事?

  通常,我们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第一个问题上:我不喜欢你现在的行为,所以用惩罚的方式告诉你,我希望你做什么。

  比如孩子不刷牙,家长发现后就给予惩罚。这样孩子也许马上就会做出改变,但是他只是迫于压力,或免于受罚,一旦他脱离监控,就不会再照做。

  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关注,则会将问题引向正确的轨道。

惨遭体罚的芭蕾舞女孩1 芭蕾舞体罚超痛图片

惨遭体罚的芭蕾舞女孩1 芭蕾舞体罚超痛图片

  如果家长告诉孩子,希望他基于牙齿健康、不生蛀牙的原因坚持每天刷牙。孩子就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疼爱,以及对于自己健康的重视,无论有没有人监管,他都愿意坚持。

  从管教问题引申到社会问题也是如此。对一些做错事的人,如果只是镭注于第一个问题进行惩罚,就会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将精力放在如何躲避惩罚上,也无法从根本上纠正错误。

  希望通过惩罚使人意识到他人的需要并不现实,因为惩罚容易产生敌意与抵触情绪,所以情况不会转向好的方向,只能使关系更加疏远,沟通也变得愈加困难。

  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情况使我们不得不利用强制力。但使用强制手段的目的,却不是用以惩罚,而是用来防卫。

  比如我们一把拉回冲到马路上的孩子,这种强制力是为了保护;但如果拉回来之后我们开始打骂他,就又变成了惩罚。

  很明显,我们在使用强制力进行防卫时,重点在自己或别人的需要上,而不是对行为进行评价和指责。

  一般情况下,当一个人不够成熟时,才会使用强制力伤害自己或他人。因为不成熟,所以会有以下这样的特点:

  一、意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后果;

  二、认识不到不需要通过惩罚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相信自己“有权利”惩罚或伤害所谓的“坏人”;

  四、产生了幻觉,受某种力量驱使才去伤害别人。

  在使用强制力惩罚时,人们通常都认为别人是有错的,为了让他悔过,一定要让他尝到痛苦的滋味,并希望他意识到自己的错,以后做出改变。

  但当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每个人的需要上,便只会使用强制力来防卫,而不是惩罚。

  比如有学生在教室捣乱,影响到其他同学学习时。我们就可以通过强制力来防卫,让这个学生停止捣乱,以使其他同学安心学习。

  可以请这位同学到一个安静的房间,温和地与他交谈,询问他的感受与需要,并慢慢引导他回到正确的表达方式上来。

  这样,我们并没有使用惩罚压抑情绪与感受,只是通过强制力中止不当行为,重点是使他体会到了正确表达需要的方法。

  惩罚并不能使事情越来越好,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强制力来防卫和保护,只有关注个人的需要与感受,才能从根本上处理问题。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