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家庭 > 正文

妈妈今天晚上满足我 在偏僻的农村和母亲的一夜

来源:作者:时间:2017-09-25 09:19:06点击:

 妈妈今天晚上满足我 在偏僻的农村和母亲的一夜

妈妈今天晚上满足我 在偏僻的农村和母亲的一夜

  话说W于1955春天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家乡---河南省上蔡县朱里镇栢庄大队孟屯村,处在河南省驻马店地区的东北最边缘,从村子里走出去不到一华里,就是周口地区的地界。贫困但很秀丽,偏僻但充满欢乐,那里留下了无数童年的回忆。W很爱家乡,每当回去探亲时,不管时间长短总要绕村子转上一圈,到田野里、到村北的小河堤上、到那窄窄的小土路上,去寻找往日的梦,寻找童年的憧憬、辛酸和欢乐。

  在W的记忆里,家一直比较贫穷。记事时,父母和爷爷、奶奶、叔叔一家住在一起,那是三间破旧的草房。后来爷爷、奶奶相继在三年自然灾害里去世,全家从破草房搬出来,在一块空地上盖起一间草房,正式建起了“家”。

  从这一间草房起,二间、三间、四间,发展到后来的九间房两个院。小时候,家庭生活很苦,且不要说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填不饱肚子,就是在正常年景,一年总有七八个月以红薯、红薯干为主食,一家四口人,每年分麦子少时一百多斤,多时也不过二三百斤。

  那里土质差,地上地下到处都是砂礓,常遇旱涝灾害,加上吃“大锅饭”,分值连年都在一角上下摆动。除此之外,父亲母亲在1962、1963年相继大病一场,更加重了家庭负担,在这样的条件下,父母亲主要为全家的温饱问题操心,是浪不上兄弟俩吃穿用的。

  少年时代,除了在读初中时母亲为其用化肥袋做过一件上衣、读高中时做过一件咖啡色的新裤外,十多年里没有穿过一件新衣,穿的衣服都是母亲用勤劳的双手把哥哥穿“小”的衣服改制的。这些艰苦的生活环境,激起了W奋发图强的决心,也对不大讲究吃穿,吃苦耐劳品格的养成有着直接的关系。

  父亲是一个慈父的典型,他勤劳忠厚,安分守已,对全家,无时无刻不倾注全身心的爱,是家庭的脊梁。他没有读过书,不识字,但他勤劳、忠厚、诚心待人的品质给后辈以潜移默化的教育。父亲用过的最多的工具,是一副长长的扁担,不是担编货,就是担粮食,一二百斤重的担子常年压在肩上,往来于周围的村镇,早出晚归,每天要行走上百里。

  每当看到他那蚯蚓般趴在胳膊上、手背上、腿上、脚上的暴突的血管,望着他那赖渠纵横般的慈祥面孔,心里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滋味,邻居们都说“这是出过大力留下的”。人们都知道,他那严重的静脉曲张是例去无数艰辛岁月的印痕。母亲出身于书香门第,没有正式进过学堂,但坚持用封建礼教要求自己,她自小褁着一双小脚,以至于双脚变形,必须经常自己做鞋子穿。她待人热情,别人向家里借东西,只要有,从不吝惜,因此,人缘极好。家里的传家宝除了父亲的扁担外,就是母亲的那杆秤。全村30多户人家,谁家秤东西,都去母亲那里借。

  去借的人常常故意卖关子,一进院就喊:“奶奶,给您借个东西”。母亲也常常爽朗地回答:‘’尽管说,只要有”。然后,咯噔着小脚,把秤从屋里拿出来。母亲在外公那里学到了不少封建礼教,她按她的标准培养教育孩子,“不偷人,不做坏事”的话,不知说过多少遍。她勤劳,能吃苦,对孩子要求很严,又十分疼爱,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哥哥是斗地主、分田地那年出生的,因此,叫“平均”。他一样得力于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人忠厚、工作又肯负责出力,高中毕业担任栢庄学校的教师,后来又到梁庄当小学校长,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妈妈今天晚上满足我 在偏僻的农村和母亲的一夜

妈妈今天晚上满足我 在偏僻的农村和母亲的一夜

  8岁上学,算起来该是1963年。记得第一次入学,是在春节后的正月十六。那天风和日丽,跨入的第一个课堂是小赵村一个大地主四合院的东屋,那高大的瓦房、破旧的课桌,刻板严历的老师,给白纸般的心灵上抹上了重重的第一笔。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