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家庭 > 正文

妈妈教我进入她的身体 妈妈是我的性启蒙老师

来源:作者:时间:2017-09-01 22:10:45点击:

  好了,刚才似乎有点儿太过煽情了。我想表达的另外一点是在很多家长意识到孩子的问题更多的是父母教养方式的问题,父母自我的成长提升更重要之后,千万不要陷入另外一个极端,就是例于自责,后悔当初。过去的已经过去了,后悔有用吗?能重新来过吗?以后怎么做才是正经事。同时,也不要对自己有太多的苛求,突然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都不懂,压力巨大,甚至感觉不配当爸爸妈妈,耽误了孩子的美好前程。认知主义心理学派代表人物皮亚杰认为儿童智力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儿童自身和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也提出过儿童自出生即具备了“精神胚胎”,儿童智能是自发性的。我个人虽然也认同成年人教育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但也始终相信孩子本身具备着无限的潜能的,就像有一个小宇宙,他是具备自我修复、自我成长的能力的,而父母与孩子之间“爱的联结”正是这个小宇宙的助燃剂。尽管我们认同父母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但也绝不是决定性的。社会环境如此复杂,变量太多了,孩子完全有可能依靠自己或他人的力量去突破、去成长。不然,社会怎么会发展,科技人文怎么进步呢?所以,爱孩子的父母们,无需焦虑,释放压力,积极努力做好自己就够了。不然,孩子们何其敏感聪慧,您的焦虑会传递给孩子的,而紧张的情绪会抑制孩子潜能的发挥。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父母也是人,更是这个社会的主体,除了在家庭中教养孩子之外,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社会责任和发展需求,也应该努力去实现自己作为一个社会人的价值。所以,我认为家庭教育是父母与子女的共成长,同进步。现在社会上对家庭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国家层面教育部也发了文件,专家们一直在说理论的发展是瓶颈,非常认同,需要大家共同努力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的总结和提升,应该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

  现在家庭教育中流传的比较多的有成长的敏感期,延迟满足,共情,抗挫折教育等等,要么是自己看了一些畅销书,要么就是听了一些专家的讲座,似乎每个家长都能说上一点儿来。我也借一个我认为相对还比较专业的老师那里看到的案例和大家探讨一下。为避免掺杂我的主观评价,案例原文摘录如下。

  家长问:“昨天带丸子上乐高课,他在公共区域玩儿自由搭建,刚搭了一点,两个大孩子下课了冲出教室来到他旁边,看了下说,咱俩刚才在这搭的怎么没了(意思是上课前他们搭的东西应该是因为他们离开了不玩儿了,就被别的孩子拆了,但没完全拆干净),丸子是坐在这两个孩子曾经搭建的对面,然后两个孩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一把把丸子搭的东西弄坏并抢了他的树和搭建块儿,丸子一下就哭了,而且哭得特别大声。两个孩子中一个看到他哭了赶紧把抢的树扔回给他,这种情况发生时,这两个大孩子的家长就在身边的,但没说一句话,遇到这种情况,我该怎么解决,怎么劝他不哭?”

  “我当时是用目光追着那个抢东西的孩子,但没说什么,蹲下来跟丸子说,那个哥哥把东西还给你了,你就别哭了,咱们一起把你刚才搭的修好吧。但是不行,还是止不住。后来他发现还有零件在别的小朋友手里,就说他们还抢了我的什么什么,我就跟他说,小哥哥抢你的积木快和弄坏你搭建好的东西是不对的,我知道你心里很难过,但一直哭不能解决问题。后来也有小朋友劝他,一直哭就妈妈教我进入她的身体 妈妈是我的性启蒙老师不帅了,总之最后就慢慢停了。继续搭,但表情依然不开心。没两分钟他的老师就来叫他上课了,他执意要让我看着他搭的东西,后来商量半天,只帮他保管几个重要的搭建零件才愿意去跟老师上课。”妈妈向专家咨询如何去约束两个大孩子。

  我们来看看专家给的回复“这种冲突是无法预防的,以后可能还会有,所以去约束两个大孩子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生活在完全没有伤害的空间,所以最好的保护是让孩子有面对挫折应对冲突的能力,您说的对(前面已经有一位老师给的指导是没有必要让孩子不哭,安抚共情就好。),没有必要急着让孩子不哭,孩子被无缘无故破坏了搭建好的积木,伤心难过生气是非常正常的,允许孩子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妈妈做好共情,等孩子情绪平复下来还可以启发孩子想一想做些什么能够帮助自己感受好一些,下次遇到这种事情怎么办,这会比思考如何约束别人的孩子有效的多。”,“那个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受了委屈心里肯定是很气的,但是这是一个帮助自己的孩子提升抗挫折能力,提升冲突化解能力,还有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的机会,这么想这个事情就变成好事了,任何体验对于孩子来说,都是我们加以正向引导的契机:)”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