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提时代,那时收音机很少,电视机也没有普及,更甭提电脑和智能手机了,那是做梦也梦不到的。那时总爱缠着大人讲故事,当时觉着特别有趣,在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听着引人入胜的故事,也不失为彼时的幸福时光。以致于现在回味起来也感觉挺有意思的。感觉那时讲的故事也不太多,讲的最多的就是那几个故事,反来复去地讲,竟然每次还是能津津有味听得引人入胜,类似那时粗砺的饭菜,油肉蛋极少,每次饭食简单如重复,但竟然吃不饱,不到饭时又想吃饭。
故事一:
说从前有这么一个大户人家的孩子,人称魏三哥儿。那时候魏家特别富有,对魏三哥儿特别宠爱,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到嘴里怕化了,魏三哥儿要天上的月亮,家人们不敢给他星星。这孩子有个特殊的爱好,特别爱吃饺子,他吃饺子又有一个习惯,光吃饺子肚儿,不吃饺子边儿。一忽儿魏三哥长成大人了,整日里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结交一些狐朋狗友,无非是吃喝玩乐,再大的家业也怕坐吃山空。没有几年的光景,他老爹给气死了,家人们也惹不起,就干脆躲他躲的远远的。最后,魏三哥儿的家败了,朋友一个也没影了,魏三哥儿成了一个乞丐。这一天,魏三哥儿连续多日没有进食,饿得有气无力,要饭来到一户人家,叫开门以后,这家人给他做了面片汤,魏三哥儿吃得心满意足,这家人对他照顾的特别好,魏三哥儿感激不尽,就问:“老人家对我这么好,教我怎么报答呢?”那是回话说:“魏三公子,我曾在你们魏府当差,混碗饭吃,那些年你家阔绰,我也收捡了很多东西。当年你吃饺子光吃饺子肚,不吃饺子边。那些饺子边我积攒了下来,没想到今天还能用来招待公子。”魏三哥儿又羞又愧,最后不恼不怒,拜辞而去,不知所踪。
当时未仔细分析,这多少年的饺子边,怎样保存呢?早应该变质了,怎么能吃呢?当时听故事却津津有味,未加怀疑。
故事二:
从前有个人叫王瞎话,从小机智灵活,好说俏皮话,好打抱不平事,得罪了本地财主家。财主家恃强凌弱,随便找了个借口就把王瞎话关进了磨房。寒冬腊月,王瞎话衣裳单薄,财主的意思就是想把王瞎话冻死。
王瞎话被关在磨房里,叫天天不应,唤地地不灵,心里想着:“这狠心的财主,难道明年的今日就是我的忌日吗?怎么办?我一定得想个办法!”
磨房里只有一个磨盘,驴子拉磨的杆子,王瞎话干脆推着杆子围着磨盘转了一宿,满身是汗。
第二天,财主来了,一看王瞎话活蹦乱跳的,大为惊奇,就问王瞎话怎么回事。王瞎话说:“老爷,我身上穿的这件衣裳,甭看是不起眼的破衣裳,实则是我家祖传下来的火龙衣,穿上它,冬暖夏凉。”财主一看,有这宝贝,就想买下来,王瞎话假装万分不情愿,高价把这件破衣裳卖给了财主,自己顺便发了一笔财,远远的走开了。
现在分析:王瞎话被关在磨房里,饥寒交迫,能不停地高强度活动吗?最后恐怕失温冻死。但当时只是觉得王瞎话机智。
故事里的事,说是有是的理由,说不是有不是的漏洞。是与不是有时细节不重要,只是劝人为善、助人为乐、诲人止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