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 正文

辩机和尚为什么不还俗 辩机和高阳公主私通秘史

来源:作者:时间:2018-09-29 10:42:17点击:

  这段轰轰烈烈的爱情,最终徒留一声叹息,只是这惋惜背后,却也是疑点重重,且不说唐朝世风开放,皇室对情爱之事更是格外宽容,而高阳公主作为大唐明珠,既然她和辩机情投意合,唐太宗完全可以成全他们,就单单来说,哪怕唐太宗顾及皇家颜面,也碍于房家面子,必须处置辩机,按照大唐律法,私通罪的罪犯处以流放一年半为刑罚,辩机也罪不至死,可他却是被动用了腰斩这样的极刑,实在很难不去猜想,辩机之死背后,是不是还有不为人知的隐情?答案是肯定的。

  辩机并不是非死不可的,可是,他又必须死,并不是因为他和高阳公主的私情,而是因为他是个僧人,他信佛。

  或许是受《西游记》的影响,在大众的印象里,大唐礼佛,唐太宗还派玄奘大师去西域求取佛经,后来又兴师动众译经。可鲜为人知的是,这并不是历史全部的真相。事实上,李唐朝统治阶级最为推崇的是道教,他们以老子后人自居,利用道教的来维持唐朝皇权的正统性和神圣性。而玄奘大师,当年也并不是受皇命所托出使西域,他其实是偷渡过去的,贞观初年,唐王朝一度封闭河西一带,严禁百姓擅自西行。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于贞观三年九、十月间抵达瓜州晋昌城,瓜州刺史独孤达,州史李昌被玄奘西行真意深为感动,违背朝廷旨意,当面撕毁追捕玄奘的牒文,玄奘由此才出玉门关,渡葫芦河,到西突厥、阿富汗,南下巴基斯坦、北印度的佛教圣地——那烂陀寺。

  五年之后,玄奘载书而归了,面对这样一位公然违反朝廷禁令,而且还是佛教子弟的高僧,唐太宗心里恨的牙痒痒,却又只能不动声色,毕竟当时玄奘名满天下,要把他就地正法,舆论压力他也扛不住。可偏偏玄奘不见好就收,他请求借助朝廷的力量去完成翻译经文这项浩浩荡荡的工程,唐太宗一开始是婉拒的,几次三番的不给玄奘正面回答,直到玄奘和他做了一个交易,这个交易是什么呢?答案就藏在《大唐西域记》里,这本书里全是西域风土人情、政治、历史、文化等,最重要的是,唐太宗通过它,能间接还原西域路线图——在冷兵器时代,地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以后的军事大有益处。

  佛教在当时已经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而与此同时,在百姓看不到的地方,佛教和道教的矛盾日益尖锐,唐太宗虽然表面上支持翻译经文工作,心里其实也在琢磨怎么样控制眼前的局势。就在他左思右想,没有一个好的锲机的时候,高阳公主和辩机事发,辩机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成为了唐太宗打压佛教的一颗棋子。

  而一切,也正去唐太宗所预想的那样,一时之间,天下悠悠之口,都在唾骂辩机为“饮僧”,连带着,对佛教也开始怀疑,就连他们之中优秀的僧人都如此不堪,何况其他人?百姓对佛教的信仰多少减去三分。

  辩机死后,从唐太宗对高阳的一系列行为来看,他是有意弥补这个亲生女儿的,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公主终于不用去和亲,不用沦为政治牺牲品,在唐太宗的本心里,是希望自己最宠爱的高阳有一个幸福美满的人生,所以,他把她许给了长安最好的人家。可最后,他还是牺牲了高阳一辈子的幸福,于心有愧,所以唐太宗最终还是没有再过多追究高阳公主的过错。而历史的风沙也慢慢掩盖住了这一个的秘密,或许这对辩机和高阳公主来说并不公平,而且残忍,可在那个年代,他们没有选择。唯一幸运的是,他们的爱情没有被历史希望,唐人虽已没,千古有余情。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