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看似完美的李广也有缺点。后人对李广的评价还有一点便是,李广言而无信。他镇守陇西时,恰逢羌人起义,李广诱骗八百多羌人投降,并承诺不会伤害他们。但是,李广最终将他们坑杀,因此成为了一个言而无信地人。
李广可以说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一生中征战无数,为大汉王朝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就是这样一位杰出的军事人才,在那个帝王开疆拓土,以封侯赏赐军功的年代,却始终未能被封侯。为此后世还流传着"冯唐易老,李广难封"的感慨。那么这一切的背后究竟有何隐情呢?比较大众的说法有以下五点:
一、因为汉武帝的偏见和卫青的压制
李广曾数次征战失利,从而使得汉武帝对他产生了偏见。所以他在最后一次奉命出征的时候,汉武帝就嘱咐统帅卫青,不要让他抢得首功。卫青同时也出于私心,让好友公孙敖出任了前锋,从而代替李广,结果致使李广失道触犯军律,遂自杀而死。

二、因为他治兵不严,所以备受冷落
史料中关于他治兵不严,是这样记载的:"自汉师之加匈奴,广未尝不任其事,而广每至败衄废罪,无尺寸之功已取封爵,卒以失律自裁者,由其治军不用纪律"。不过这种说法显然忽略了他在小事上可能不拘一格,但是在对待征战的大事上还是严肃谨慎的,不然他的部下为何会甘愿为他卖命呢?
而且这个说法,主要是和程不识将军治军严整相对而言的。司马迁曾明确指出,他们二人都是领兵打仗的好手,只不过是治军方式不同罢了。

三、因为他滥杀投降之人
当时李广还在世的时候,就未能封侯一事曾找过"操望气之业"(即相面)的王朔,问道:"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候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得封邑者,何也?岂吾相不当候邪?"
当时王朔就问他,生平有何憾事?李广说最为后悔的事,就是在任陇西太守时,曾杀过已经投降的八百名羌人。对此,王朔道:"祸莫大于杀已降,此乃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

四、因为他是一个常败将军
有人认为当时的程不识将军虽说没有功劳,但是也没有失败,而李广就不同了,经常使部队陷于覆亡的境地,如此一来,自然不能封侯了。不过这种说法显然也是站不住脚的,司马迁在《李将军列传》中关于他的战事记载只有几次而已,而不是说李广大小七十余战,无一战功。
再退一步来说,假如李广真的是屡战屡败,那么司马迁为何会冠以他"名将"的称号?匈奴又为何会敬畏地称其为"飞将军"?
五、因为他是个心胸狭窄的人
据史料记载,李广曾因为兵败丢了将军的职位,当时被贬为庶人的他在一天夜里回家途径霸陵亭时,霸陵尉不予放行,于是他手下的人就去说情:"这是曾经的李将军。"酒醉的霸陵尉则轻蔑地回敬道:"当今的将军尚且不能夜行,更何况过去的将军!"
后来李广官复原职后,很快就找了个借口把霸陵尉杀了,所以有很多人就此认为他是个心胸狭窄之人,所以功名不成。
这就是史上李广未能封侯的主流原因,至于到底哪个是真的,还真不好下定论。因为就连李广自己也捉摸不透,他曾在自杀前感慨道"岂非天哉"!王维也在诗中叹息道"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即不吉利)",然而这真的就是一句"天意"能够解释得了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