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历史故事 > 正文

玄武门之变的李世民杀了多少人 玄武门之变的真实历史

来源:作者:时间:2017-10-21 22:56:08点击:

  但是窜改历史总是件心劳力拙的蠢事,今天认真研读文献,仍不难看出建成、元吉对唐皇室的积极作用。李渊太原起兵后不时让建成、世民共同充任统帅,直到正式称帝为止,其间建成、世民都完成了任务,并无显著的上下优劣之分。元吉年龄小,以偏师留守太原,武德二年(619)并州被刘武周攻陷时他只需十七岁,失败的义务恐怕应该由辅佐他的窦诞、宇文歆等多承担一些。而且李世民也并非常胜将军,武德元年七月他所统率的主力就在泾州被薛举打得大败亏输。以后打王世充、打窦建德、打刘黑闼在李世民指挥下确实取得胜利,但元吉也参与指挥。

  如李世民和窦建德决战时“留元吉与屈突通围王世充于东都,世充收兵拒战,元吉设伏击破之,斩首八百级,生擒其大将乐仁昉、甲士千馀人”,这样才使李世民无后顾之忧。此时元吉才十九岁,在封建统治阶级中不能不说是早熟的军事人才。至于政事上,建成当了太子后“高祖忧其不娴政术,每令习政事,自非军国大事,悉委决之”。也就是让他学习掌管日常工作。史书上也找不到他此时在政事上弄得如何糟的话,相反在这方面他最少在阅历上要比李世民丰厚得多。李世民以平定山东而威权日盛,当然使身为太子的建成感受压榨,元吉也有自己的打算,不甘屈居李世民之下。于是分离起来共同对付李世民。

  关于武德九年六月四日玄武门之变,陈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论稿》的中篇里已有所阐述,这里只谈一点和陈先生稍有出入的见地,即这次军事政变对李世民方面来说实属“孤注一掷”。当时李渊之支持建成、元吉,李世民是很分明的(这也是政变胜利后急于要叫李渊退居太上皇的缘由之一)。六月四日公断,以剪除过李世民羽翼刘文静的裴寂为首席大臣,其结果之不利于李世民也是能够估计的。

  即便公断后维持现状,不对李世民作什么大处分,元吉之攫取秦府精锐也是势在必行的,李世民眼看就要成为没有几实力的空头皇子。再就双方当时的军事力气来看,这时东宫、齐府的兵力合起来已远较李世民在京城里所能控制的来得强大,假如不是在东宫、齐府兵到来前已将建成、元吉袭杀,出示建成、元吉首级使东宫、齐府兵瓦解,李世民一方肯定要失败。

  这种兵力的不敌,老于行阵的李世民等人岂能不知。所以玄武门之变实是李世民等人处在极端不利的窘境中的冒险行动,其成败与否全在能否出乎意料地把前来听候公断的建成、元吉袭杀。这当然没有非常把握,使见过大世面的李世民都弄得极为慌张,要占卜一下吉凶。

  历史就是这样。就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太子和诸皇子以致对皇帝抢夺最高权利的事情是必然发作的,但终究谁胜谁败,像玄武门之变的结局那样,就不能承认有很大的偶尔成分。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