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普通舞蹈演员到最著名的“白毛女”,石钟琴自称“很幸运”,此言不虚。
1965年,与《白毛女》剧本同龄的石钟琴正就读于上海舞蹈学校,参演了本校创作的芭蕾舞剧《白毛女》。
在那个“革.命年代”,一个演员能否成为主角,首先要看的是家庭成分,因此,石钟琴尽管长得漂亮、舞蹈技巧突出,但由于她是资产阶级出身,根不正,苗不红,所以只能在舞台上跑龙套,跳一些群众场面,比如跳红缨抢等。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1/2)

石钟琴的机会来得很偶然,却又与时代的历史大背景密切相关。当时,文艺界排演改编或新编现代戏已成一种政治风尚,北京的舞蹈学校正在把《红色娘子军》搬上芭蕾舞台,上海自然也不能落于人后,于是酝酿排演芭蕾版的《白毛女》,并根据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的创造方针,
对“白毛女”进行“精加工”,比如听取码头工人意见,用舞蹈形式专门设计了杨白劳拿起扁担三次奋力追打恶霸地主黄世仁,最后终因体力不支后被打死的情节;比如还设计了白毛女舞台形象的“四变”,随着年代跨越,头发慢慢变灰变白。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1/2)

结果,石钟琴被选为四变中的一变,在舞台上单独了出现了“一分钟多一点”。
后来,周恩来和陈毅在看了这部新排演的芭蕾舞版《白毛女》后,高度评价了“四变”。周总理笑称:“上海可爱,勇于创造。”陈毅则说:“在芭蕾舞中加伴唱,还有白毛女的四变,都有创造性,我看三场、四场再加加工,它可以扬名世界嘛!”
演完了“四变”,就有了独舞,石钟琴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多。文革开始以后,白毛女原来的第一主演(A角)顾侠美因为身体原因不想再跳了,而B角余庆云一个人跳多场又忙不过来,组织上只好把目光投向了出身不好的石钟琴,石钟琴后来回忆说:“1969年,我还在广交会演出,下午休息在房间里,有造饭派来找我,对我说,现在交给你一个任务,因为种种原因,要叫你跳起来,去排《白毛女》!”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1/2)

这一跳,从此就把石钟琴的“整个命运都改变了”,从那时起,石钟琴就成了“白毛女”。
实际上,芭蕾舞剧《白毛女》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首演后,就引起了全国轰动,并受到周恩来和陈毅的赞赏。此后,周恩来又先后16次观看了此剧的演出。
1967年4月24日晚上,江青陪同毛主席主席第一次观看了经过众多智慧结晶创作的芭蕾舞剧《白毛女》的演出。演出结束后,毛主席给出了四个字的称赞:“《白毛女》好。”
短短的四个字的褒奖,使剧组的每一位创作人员都兴奋不已;同样也因为这一句话,江青把《白毛女》连同她选中的另外7个现代戏加在一起,列入了第一批树立起来的所谓“八个样板戏”之内。
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