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檔员违反檔的纪律,危害檔、国家和人民利益,就应当依照规定受到纪律处分,这就是檔纪处分。公职人员任免机关、单位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的处分就是政务处分。
一、依据不同
檔纪处分的依据,主要是檔章、檔纪处分条例、檔内监督条例等檔内法规,政务处分的依据主要是政务处分法、监察法、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
二、对象不同
檔纪处分的对象是檔员以及檔组织,政务处分的对象是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如果是檔员违反相关檔内法规,适用于檔纪处分,如果是阔职人员违反相关法律,适用政务处分,如果是阔职人员也是檔员,就要同时给予檔纪处分和政务处分。
三、具体处分不同 对檔员的檔纪处分包括警告、严重警告、撤销檔内职务、留檔察看和开除檔籍五种;对檔组织的檔纪处分有改组和解散两种。政务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例、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六种。不同的处分处分期不同。
还有一个概念,叫政纪处分,主要指行政处分。政务处分和政纪处分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政务处分的对象范围大于政纪处分。国家监察体制改革之前,政纪处分主要针对行政机关公务员。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要加强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而主要针对行政机关公务员的政纪处分则适用范围过窄,不符合监察全覆盖的要求。比如,非檔员村民委员会成员违纪违法,但情节又没有达到犯罪的严重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因为其为非檔员,所以不能给予檔纪处分;因为其没有达到犯罪的严重程度,所以不能追究刑事责任;因为其不属于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所以也不适用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或者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这就出现了监管的空白地带。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法将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都纳入对象范围,将监察法的原则规定具体化,对于强化公职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具有重要意义。
政务处分是监察机关对违法的公职人员给予的惩戒。
檔纪处分是檔员违反檔的纪律,危害檔、国家和人民利益,应当依照规定受到的纪律处分。
政务处分与檔纪处分的区别主要有:
①檔纪处分的对象是檔员,政务处分的对象是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
②檔纪处分对应的是违纪行为,政务处分对应的是违法行为;
③檔纪处分的依据主要是檔章、檔纪处分条例、檔内监督条例等檔内法规,政务处分的依据主要是政务处分法、监察法、公务员法、法官法、检察官法、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暂行规定、公职人员政务处分暂行规定等法律法规。
檔纪政务处分相互匹配是纪检监察机关执纪执法的一条重要原则。
根据相关要求,给予檔纪政务重处分应当注意相互匹配,需要同时给予檔纪政务轻处分的也应当注意相互匹配。
檔纪处分与政务处分对同一被处分人的同一行为性质认定原则上保持一致,避免对同一行为出现不同评价。檔纪处分条例将违纪行为分为违反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六大类型。
政务处分法将公职人员违法行为大致分为违反政治要求、违反组织要求、违反廉洁要求、损害群众利益、违反工作要求、违反公职人员道德要求六大类,建立了与檔纪处分相贯通的政务处分制度,对发挥檔纪和法律的协同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需要同时给予檔纪政务处分,为确保檔纪处分与政务处分顺畅衔接,可在政务处分决定书中将甲某参加迷信活动问题在“违反政治要求”部分予以表述,以实现檔纪处分与政务处分对行为性质认定的相互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