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小义和他的酒楼。记者尹勤兵摄
陈小义是安陆人,2004年在青山区的长江边开了家专卖江鱼江鲜的小店,凭着几道江鲜招牌菜,七八张桌子的小店变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江水江鱼”特色酒楼。
换了店招,换了菜单,陈小义还在店门口贴上了不售江鱼的承诺公告。
一段时期以来,市场监管部门对含有“江鱼”“江虾”“江鲜”等字样的餐饮招牌和菜单进行了拆除、更换,共清理涉江鱼餐馆酒店招牌275个、菜单3983份。
9月8日,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联合市餐饮协会印发《规范餐饮服务单位菜单指引》,明确规定鱼虾类菜品禁止使用“长江”“汉江”“野生”字样。
“江若无鱼,何以渔?”中科院院士、鱼类学家曹文宣曾言辞恳切,保护好长江的生物多样性,事关国家的生态安全与长远发展。
武汉十年禁渔,一个好的开始。
■决胜未来,一份责任担当
9月12日9时左右,江汉区民族街61岁居民赵正春带着游泳圈,来到王家巷码头长江江边,和几个老友相约游泳。
赵正春的记忆里,从武汉关至龙王庙这一带,过去有20多个码头,经常有人在这里上下货物、搞维修,昼夜马达声,喧闹嘈杂。“现在好了,成片码头消失,江面开阔,水面干净。”
这一改观得益于长江、汉江非法码头及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的“革.命性”整治:103个码头优化调整,47公里岸线清理腾退。145公里长江武汉段秀出最美岸线。

2019年6月29日,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武汉晚霞漫天,城市东边出现美丽彩虹,雨后初霁的武汉美如画。记者任勇航拍
近年来,武汉将修复长江生态摆在压倒性位置。
要什么?弃什么?禁什么?干什么?武汉将水污染防治列入《武汉市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制定时间表、路线图,稳扎稳打,分步推进。
长江、汉江交汇处的武汉南岸嘴,位置得天独厚,堪称“城市之心”。自2000年动迁至今,30余种开发设想曾放置武汉市领导案头,却始终没有落笔——“一时看不透,宁可不动,避免造成建设性的破坏”,南岸嘴留白至今。
2017年,武汉在全国首创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哪里出现问题,辖区主要负责人会被约谈。“水考”单月考核,双月通报,年度算总账。
长江科学院副院长陈进说,跨区断面水质考核办法牵住了“牛鼻子”,牵动了沿线zf汇聚更多的力量参与长江大保护。
2019年,长江武汉段11个跨区考核断面综合污染指数较2018年全部同比下降,水质均实现好转,长江武汉段两个“国考”断面杨泗港、白浒山水质达到II类,优于国家考核目标。2020年以来,长江水质稳定达到II类。
武汉坐拥166个湖泊、165条河流。水域面积之大,居中国大城市之首。这些河湖之水大多汇入长江。河湖问题不除,母亲河难葆生机。
“三湖三河”流域系统治理正在全市全面推开:南湖、北湖、汤逊湖,黄孝河、巡司河、机场河,是百姓期待的治理焦点,也是难啃的“骨头”。
几天前,继幸福二路明渠后,连接黄孝河的塔子湖明渠也告别“死水一潭”变身景观渠,水清岸绿、鱼翔浅底。家住附近的李女士很高兴,饭后消食再不用舍近求远。
如今,黄孝河不再恶臭,巡司河恢复生机。东湖水质创出近40年最好水平。
牛山湖重现“水下森林”奇观,“是水质变好的一项重要指标”。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专家说,这个变化得益于梁子湖水产集团当年变养鱼为养水的决策。
在牛山湖渔场场长汪奇汉的眼里,牛山湖水质变化就是个奇迹。2000年左右,牛山湖水质还只是IV类,根本无法饮用,现在水质稳定在II类,只用把湖水烧开,就可以直接饮用,“味道还是和小时候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