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掉铁丝围栏,铺条青石小路,装几个小石凳。”30日傍晚,硚口区弘鑫花园小区门口,业主彭女士扫视着小区外的绿化带,想象着此处将要发生的变化,心情畅快不少。
上个月,彭女士在市网上群众工作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建议,弘鑫花园门外的绿化带破败,希望改建成口袋公园。硚口区园林局现场勘查后,采纳了建议,将其纳入今年全市新建100个口袋公园的计划,承诺今年即可完工。
街头的间隙地,小区的步道边,绿化带的缺口……在武汉,这些都是待发掘的“绿宝石”。
要见缝插绿,不要见缝插楼,城市建设理念的革新,将在2020年的武汉打下一抹抹绿色烙印——今年,上半年已补种1万多株大乔木行道树,还将新建100个口袋公园,提升100个老旧小区绿化。
见缝插绿,在武汉已成文明创建共识。

绿柳路杨汊湖地铁站旁口袋公园绿意盎然。记者任勇摄
她出门一转角就到了口袋公园
两个“100”让城市空间绿意更浓
29日早上7时,家住江汉区绿柳路的胡女士出了小区,一转角,就到了附近的口袋公园,几位老街坊早已坐在里面拉家常。小树林里,鸟鸣此起彼伏。
“以前找公园,走得腿酸。”去年以前,绿柳路周边没有公园可逛,最近的大公园在3公里外,最近的口袋公园也距离半公里。“当时我们这里是盲区,现在已经‘扫盲’了。”胡女士笑言。
近两年,市园林和林业局开始为全市“扫盲”,工作人员钻进辖区的大街小巷,“抠”出土地建公园。绿柳路北面刚好有块空位,3000多平方米的口袋公园就此落地。
今年,“扫盲”依旧有条不紊,哪里有空地、隙地,园林工作者都记在纸上,一点点填充着今年全市100个口袋公园的建设进度表。
30日下午3时,江岸区花桥街花桥社区,老赵牵着孙子刚进院门,突然晴转雨。老赵不慌,牵着孙子躲进了院内正对面的大花坛里,拿出刚买的零食,和孙子慢悠悠吃了起来。
2018年,园林部门为花桥社区进行绿化提升,大花坛里多了棵5层楼高的大樟树。今年,全市还要再为100个老旧社区提升绿化。
在武汉,“见缝插绿”早已成为共识,即便是绿树成排的马路上,那抹绿也越“画”越浓。
今年年初,青年路汉口站到范湖转盘路段进行了景观提升,1.5公里中央绿化带里补上了165株银杏。

绿柳路杨汊湖地铁站旁口袋公园。记者任勇摄
他们不轻易放过一处空地
新建的口袋公园都是“挤”出来的
今年1月中旬,江汉区园林局的办公室里,规划处工作人员冯雪盯着电脑上的控规图,鼠标沿着绿柳路的道路红线比划着。
冯雪老觉得:绿柳路这条新路,不能就这么轻易“放过”了。
园林工作者都有一个“职业病”,只要是看见了间隙空地,下一秒,脑中便会摆积木一般地立起一个小公园。
“沿着绿柳路建带状口袋公园,往路边推20米,都是阔园步道……”她指着地图,思考良久,用手指画出了一条1公里的蓝图。
构想虽易,但让间隙空地变绿地,依旧是件很伤脑筋的事。
5月底,洪山区张家湾公园启动前期工作,洪山区园林局规划科的黄莹激动得掉了泪。
在洪山区白沙三路光霞路路口西南侧,一块4.2公顷的空地一直未开发。从2018年起,周边居民不断在市网上群众工作部·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上建议,将此地建成一个口袋公园。
虽然此空地属绿化用地,但为顺利建起口袋公园,黄莹多次到市土地储备中心与中心工作人员磋商手续问题。“办法总比困难多。”双方合力克服困难,让收储的用地先期绿化,其他手续再接着办,尽早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公园前期工作顺利启动。明年,此地块将建成张家湾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