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通过“武汉战疫”小程序使用健康码累计扫码亮码人次超过25亿。
助力复工复产,“汉融通”帮助小微企业渡难关
5月3日晚,鑫鸿昌建材公司创始人——“90后”年轻创业者陈鑫在“汉融通”平台上填报了资料,申请纾困资金。7日,就从农行武汉侏儒分理处拿到了13万元信用贷款。
疫情期间,为帮助小微企业渡难关,市地方金融局打造“汉融通”平台。接到申请后,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快速审批,助力平台尽快搭建。“汉融通”平台建成的同时,其数据也被纳入市级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成为武汉“城市大脑”的组成部分。
武汉复工复产以来,部分行业和企业由于原材料供应不足,复工却不能复产,供需产业链出现问题。为助力企业找寻上下游供应商,湖北税务充分利用税收大数据覆盖面广、及时性强、颗粒度细的特有优势,开发了“湖北税务助力企业复工复产信息平台”。
武汉一家纸业公司准备复产,但上游原材料纸浆供应跟不上,武汉税务部门了解情况后,运用税收大数据查询到潜江市某公司生产该企业所需纸浆,并主动对接潜江市税务部门,促成双方企业自主自愿按市场化原则签订了1000吨木浆购销合同。
武汉这家纸业公司财务经理表示:“没想到税收大数据比企业更了解产业链,如果没有税务部门帮助,我们不可能这么快复产。”
记者了解到,武汉“城市大脑”将汇集税务、电力、水务、人社等部门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综合比对和协同使用,实现对企业精准画像。比如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员工每日扫健康码的情况、水电消耗量、社保缴纳情况等数据归集到“城市大脑”,通过对数据综合分析,为决策部门进一步制定惠企政策、落实对小微企业的精准帮扶提供参考。
手机上轻松“报事”,“民呼我应”平台贴心市民生活
“家里卧室的灯不亮了,申请报修。”近日,塔子湖街道某小区居民杨先生进入“武汉微邻里”小程序,在“报事”一栏中写下自己的求助事项,提交后不久就接到了社区网格员电话。根据杨先生提供的定为地址,维修师傅很快来到他家,为他修好了卧室灯。
在网上看中了一辆电动自行车,想知道能不能在武汉上牌,查询《武汉市电动自行车服务目录》,却发现只能挨个翻阅各批次目录,费时费力。5月底,市民朱先生登录长江网武汉城市留言板建议出台便捷查询功能,1个月后,“武汉市电动自行车管理平台”上线,实现一键查询功能。
记者从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了解到,目前武汉已开发统一的市、区两级信息化服务平台,市、区微邻里平台将与市长专线、城市留言板、数字城儡等诉求渠道的流程对接。在“民呼我应”平台的海量数据支撑下,未来“城市大脑”将进一步完善城市服务功能,进一步畅通问题沟通渠道,更贴心地走进市民生活。
城市数据融合、部门业务协调问题逐步破解全市易渍水点未来将装上“智慧大脑”
城市连降大雨,渍水问题令不少市民担忧。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工作人员介绍,每当汛期来临,城市一些低洼路段、涵洞,以及部分建筑工地周边容易成为渍水点。
据了解,目前的渍水点数据,源于日常巡查与传感器反馈两个方面。然而,由于巡查力量覆盖面和能动性有限以及传感器数量有限、数据整合不全等原因,目前的渍水预警还不够智慧。
“汛期来临时,要掌握全市整体的渍水情况,需要分别找这些部门要数据,部分数据可能还存在重合情况。”该工作人员说,“城市大脑”所要做的便是将不同部门的数据进行归集共享,协同使用。
“来自不同部门的数据归集到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不仅能形成一张准确完善的城市渍水点分布图,更重要的是诱发城市‘思考’,作出快速反应。”该工作人员介绍,未来,全市各易渍水点将安装传感器,当出现渍水的时候,便能准确监测到各渍水点的分布点位,还能实时回传渍水的时间、面积等数据,对风险作出提示和预警。
有了“城市大脑”的辅助,防汛指挥工作就能跑在内涝发生以前,做到提前研判,跨部门高效协同,让防汛指令火速到达基层。比如某小区周边的渍水点发出风险提示,根据城市大脑的数据,防汛指挥部就能第一时间将相关信息分别推送给交通、交管,辖区街道、社区,甚至是居民个人,打破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和信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