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选择向生活妥协,选择忍气吞声。
在拥堵的三环路上,她看了看自己,齐耳侧分的短发,黑色修身的连衣裙,金色的针型长项链和同款的耳饰,黑色一字的细带高跟鞋,橘色爱马仕的包。她看起来是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她还是喜欢那个不羁的穿白衬衫平底鞋的自己,可以随意的唱歌,跳舞,抽烟,骑机车,无需这样小心谨慎的包裹自己。一时气闷,她把车窗开了小缝,带上了耳机。
这里,大多是一些普通人唱的歌。没有经过特殊的处理,不是在录音棚里那么纯净的声音。有时候里面闹哄哄的,会有小孩子的叫声,有搬挪椅子的声音,听得到耳机那头的人气息如何移动,甚至吞咽口水。一些人会跑调,一些人唱的很好。然后她听到了一个声音,”我也曾经做梦过,后来没结果,我们能留下的其实都没有......"她愣了一愣,突然抑制不住的哭了起来,然后她记住了这个歌者的名字:Araon。她去翻看他的资料,24岁,北京,咨询。她在心里感慨,多么美好的声音,多么美好的年纪。这个声音,把她小时候做歌星的梦给唤醒了。她就这样哭完了又笑了,像20多岁时跟着乐队哼唱一样忘形起来。她把他唱的20多首歌全部听完,几乎每首都喜欢,她亦认真点评。好像很多年,她没有这么喜欢过唱歌了。很快,她收到了他的回复。
他们来来回回聊了许久,音乐的流派,歌者的曲风,词人身上的故事......她欣赏这个比她小好几岁的小朋友。于是她叫他小朋友,他称她为学姐。他们只交流音乐,偶尔交流工作。他们约定,只谈岁月,不谈惨淡的人生。她在别人面前,是冷静冷酷难以接近的管理者,在他这里,她重新回到了21岁时的自己。任性,天真,可以在听他唱歌的时候哭,也可以在跑步机上大声跟着他的歌哼唱。
上班时,他们很少交流,偶尔在午后,他们会说几句话。她每天中午休息时间,都去锻炼,彼此会询问对方是不是吃过了。偶尔她把自己在车上广播里听到的歌发给他,他也会同样做。有了爱好后的她,每天都很开心。同事们觉得她变了个人,不再总是那样严肃了。不忙的时候,也会戴着耳机听听歌。没人知道她的新朋友,没有人知道她的秘密。她在听音乐的时候,说不上来是成为了一个新的她,还是回归了那个曾经在高中时是文艺标杆的她。总之,她又可以笑了。
音乐,最容易走进人的心里。最容易把陌生的两个人变得亲密起来。
那两个月的时间里,他们聊的很多很多。有一次,从10点,聊到了午夜3点半。聊些什么呢?好像也没什么主题,只是说一会,再接着唱一会。她听他在手机的对面唱晚安,唱晴天,一时之间,想起上大学时候追求她的那个男生,他那时候也是这样啊,把情歌唱给她一个人听。可是这次,即便是情歌,她也是有分寸的,她知道,那不是唱给她一个人的,他的声音,还有如她一样的很多听众。她对他说,你好好努力呀,将来开演唱会我去听。他说,即便我有了一万个粉丝,你还是最重要的那一个。因为你是在我还未成名的时候就一直陪伴我的那个人。他很会讲话。因为叛逆,这个世界上很多人讲话,她都不屑一顾,唯独对这个小孩,她有一种特殊的亲近感。她愿意听。
有一次他唱一首歌,是萧亚轩的类似爱情。其实原作是描述凄苦爱情的,但是她知道,他唱的是他们俩。她在他的歌下面评论:原作是唱凄苦爱情,但你把朋友关系诠释的也很好。后来,她的脑子里总是想着那首歌的歌词,写的真好。她和他,有那么一阵,真的,如果用两个字去形容,那一定就是默契。
“微妙的反应
忽然想起你
这默契感觉像是一个谜。”
是的,朋友,需要对等。只有对等的回答,才会有默契。她一度感谢这种莫名的安排。因为她一直知道,知己是不分年纪的。就像她的另一位至亲好友,今年已逾70。可是,她没有傻到以为,这世上所有的关系都可以久长。
尽管他们约定到老了还要听对方的歌,但是,还是不可避免的慢慢疏远了。呵,她想了想,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疏远的呢?是从他说他女朋友回来了的时候吧。她希望自己尽量不去介入她们的生活,尤其因为他有个任性的女朋友。他是个会照顾人的小孩。给女孩做饭,送她花,答应她一切的要求,宠着女孩。他有时候也会对她说起女朋友无厘头的吵闹时,会耐心的听他讲,然后告诉他,去带女孩吃点好吃的。她把自己常去的饭店地方告诉他,她也会开导他说没事,不要沮丧。但是,他们渐渐的,渐渐的,联系还是越来越少了。后来,彼此的微信几乎变得沉默了。他有一次对她说,旁边有个人总唱不好,最近不唱了,自己的工作没有进展,也是十分焦虑,她又有点心疼这个小朋友了。可是,他不怎么会出现来找她诉苦了,也许是不想让她看到他的狼狈,也许是别的原因,她无数次猜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