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霍思燕说自己脚扭了的时候,嗯哼立马抱着妈妈的脚吹气,妈妈的柔弱让儿子顿时觉得自己应该承担起保护妈妈的责任。
奥地利儿童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指出,母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她说,三岁之前的孩子,如果能够得到妈妈全身心的爱,那么在成长的过程中,就更容易建立起跟外界良好的链接。
尤其是对于男孩来说,他们会通过各种看似调皮捣蛋的方式,来寻求妈妈对他们无条件的爱,得到了妈妈的全部的爱,他们的内心会更安定。
长大以后的男孩,就会用妈妈当初爱他们的方式,逐渐学会了宠爱妈妈,这其实也是一种最好的爱的回馈。
最关键的是,这些实力宠妈的男孩们成家以后,更会延续把这种宠爱延续到老婆孩子身上,看看演员黄晓明就知道了。
妈妈过生日,黄晓明在微博上表白,儿子一定会让你的每一天都笑得这么开心。配图更是依偎在妈妈的肩膀上一脸幸福。
结婚以后,黄晓明对老婆的宠溺更是溢出满屏的幸福来,有了儿子小海绵,更让黄晓明宠溺家人的功力升级。
这就是一个男孩从小宠着妈妈,长大宠着老婆孩子的最好范本,也是很多妈妈对儿子最深切的爱的期待。
曾有人写了一首诗说,
上帝许你小小心愿,能实现你小小愿望。
但是有期限,如果你爱妈妈却只有七天。
儿子说那就周一到周曰吧。上帝说,不行,只能四天。
儿子说春天夏天秋天冬天。上帝又说,还是不行,只能三天。
儿子说那就昨天今天明天吧。上帝嫌多,说道最多一天。
儿子说那好吧,我希望是我活着的每一天。
儿子对妈妈的爱,那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最深最深的爱,而这份爱的源头,正是妈妈给予儿子的,所以他们更愿意宠着妈妈。
你爱我,我更爱你,最好的爱就是这样,因为有了妈妈正确的爱的教育,才会得到儿子暖心的回馈,爱才会在互相涌动中越来越多。
下午14点半接到儿子电话:“妈妈,我左眼疼,进了个异物,能不能不写毛笔字了”电话那端的我冷冷的回答:“滴上眼药水,过十分钟,你就去写毛笔字。”“好的,妈妈[难过]”
晚上回来家吃完饭后做在床上突然想起白天家铭都做了啥?问他要一天的学习结果“我写了一个阅读理解,补了些暑假园地,写了两张毛笔字”“就这些?还有吗?”“还有我看书了,我喜欢看书。”
做妈妈的我想起来暑假已经过去两周,第一周儿子拼命的写着暑假园地,还写了200道数学填空题。(孩子也在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抓紧写完作业就可以和爸妈提要求出去玩了)。回想:上周末他高兴的汇报着暑假园地用一周时间写完,兴奋的提出来要去旅行时。爸爸:“不去,为什么一定要出去旅行!”儿子的希望一下子破灭了,哭的可伤心了“爸爸,我求你了,我想出去看看,寒假没去,暑假我不想在家里”“我以前就告诉过你,不要用'求'这个字,你用这个语气我是最不吃这套的了!”(哭成泪人的儿子跑过来找我)“妈妈,我想出去旅行。想去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早知道这样我这周就不用那么拼命的写作业了[流泪]”想起很多教育的书都说不用去说服,就是去同理心孩子,我尝试着不断的说“儿子我理解你的心情,妈妈很理解。”“你真的理解我吗?谢谢你,妈妈。”就这样平复了下来,可是例了几天我在从大的生理盐水瓶里抽水,儿子突然发现那一个100ml的小瓶盐水,兴奋的拿给我看“妈妈这个小瓶的真可爱,它可以等我们出去旅行时带着”说完突然他笑着的小脸一下子眼圈红了,眼睛里泪水在打着圈圈“妈妈,我想旅行[大哭]”
坐在儿子腿上有感觉 让自已的儿子顶着自己
今天晚上看到孩子接下来没有任何作为的一周过去了,我着急了,督促着拿了空白纸,和他梳理着老师布置的暑假园地,又和他“好一个”计划暑假要另外完成的小目标,写完儿子急了:“妈妈,这么多,没有时间了,这么多事,我明天要拼命写完两篇作文”听到这些,做妈妈我一边庆幸自己用的手段“高明”一边觉得儿子有紧迫感了!一看时间八点半,接着又和儿子商量“现在时间早,要不我们在学习一下奥数,马上开课了,得多建立点数学思维模式……”“不要,我想背单词,弹吉他,看书,看动画片”说了一堆就是不去学奥数,而且一提表情就开始变得很不情愿和逆反(大概是回想起前面几次和爸爸因为学奥数,时间都在两个小时左右,搅黄了他的周末,耽误了他的玩耍)今晚他开始就有些抵触,但是后来我又好一个“软硬兼施”说服他同意了学习一小时,跑过去叫爸爸来一起做题。没多少时间,因为难题做不出来,他开始烦躁了,叽叽歪歪,后来开始各种的不配合,他看着时间马上就快到一小时了,于是就各种急躁。过程中因为爸爸想让他锻炼自己的思维,只是告诉他不对,让他再想想。就这样的状态又持续了半个多小时。爸爸最后警告他不允许他耍赖,可以认真思考但是不可以叽叽歪歪。“爸爸,我做不出来,你给我讲讲吧。或者扫上面的最初老师讲解的年龄问题的讲解二维码视频我先看看思路”“这道题很简单,比刚才的还简单,你把第一题再重新写一遍”“认真写,认真画图,认真想……”这时儿子崩溃了,泣不成声“爸爸,我需要一个人同情一下我,我要出去找妈妈同情一下我”“回来!同情什么?今晚上是不是你一次一次的蹦蹦跳跳叽叽歪歪”“我做不出来![大哭]”“到底是谁的错?!谁的错?从现在起这本斯巴达克书没有我的允许不许看”“好,不看就不看,我还有其他的书”“其他的书也要我的允许”“我拼了[流泪]我要做出这道题来。”孩子继续抽泣着“爸爸我希望快乐的做题。今天晚上别非要做出来”“你别胡说八道,我哪句话说要你今天必须做出来了,你别给我扣帽子吭!你其实最大的伤心就是耍赖不想做,就这么点事!”儿子大哭着跑到自己房间关上了门,还上了锁。这时爸爸追过去用脚猛踹了一下门,又用手拍门命令儿子开门。当时我一下想起来沙盘老师说的儿子的“权威挑战”……我低声得和爸爸说别这样,当时我的内心更多的是恐惧,这种模式会给孩子什么感觉,会不会更加在孩子的内心里多了很多不好的积攒……大人可以压制孩子,可是孩子又要从哪里去释放?哭,闹还是一种小的宣泄。如果再长大点他选择不说话,一切憋着向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