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出门自然木囊(慢)一些,更何况五个。
今天不是一台戏,而是三五成群的一堆。
农村土炕风流往事 在土炕上挺入妈妈里面
提前约好的事,自然要把家里的事安排好,尤其是周末,上班的休假,上学的放学。其他不说,大婆小爷都在家里,张嘴要吃饭那尊神不安好,那根香不敬端,放不下心,自然也出不去门。
一群人里面,都有驾驶证,只有丽会开车,娇小的身材,驾驭了一辆座驾上下班,也练就了车技,去汤峪湖是绰绰有余。
丽在我们几个当中结婚最早的,先生是青梅竹马的同学,百般娇宠的疼爱,滋润成了一朵花的模样。儿子已经快大学毕业了,神仙眷侣的幸福日子,过得我们都很羡慕。虽然有时自己上班的工资还不够油钱,有先生的宠爱,这不是问题。丽不仅是同学,闺蜜,还是我的堂姐,自然,她家就是我们时常聚会的根据地,包括夏天酸爽的浆水鱼鱼和搅团,还有那座冬天让人如烙成铁板烧的热炕。
先去接妮,她俩离得近。妮说:“我要把家里今天的饭安顿好,醒一团面,中午爷三个可以擀面吃,还有你拿来的那一包蒸饭,热一下也行。还要再给晚上醒一团盆面,回来烙葱花饼。”
时光在两团面的揉捏中,半个小时过去了,太阳往高处挪了一些。安排好饭食,这是一个主妇出门前的标配,时间都给了今天的玩耍,不能在亏了家人的胃,这有点说不过去。
路过彦家,接上了彦,彦一大早从西安,买了肉菜和父母平时吃的药,披着寒霜回到老家。做服装批发的她天不亮就起床,开了二十多年的门店,已经养成习惯了。
年近耄耋的父母守在老家,哪也不去,只能将小儿子也送回老家,一来给父母解闷,二来也省去了自己很多无能无力的麻烦。淘气的儿子年龄不大,心眼不少,加上父母年迈劳累,吃药和吃饭一样平常,都少不了。周末回来看父母和儿子,这些日常用品必须给买,是义务,也是责任。
三个人凑成了一台戏,一起又驱车接我和燕,我是周五晚上回了老家,周末赖在一阵阵悦耳的鸟鸣中,时而看看窗外悠然的南山,时而在手机里早读时间。
周末,先生还是比较宽容的,体谅平时早起一日料理三餐和家务,多躺一会儿也理解。不仅做了早饭,还不时催问着,你们几点走?咋去?要不要我接送?
平时聚会都是先生车接车送,这次没见我开口求他,和他主动热忱关心这次出行一样,我们都有些不习惯,甚至意外。得知丽开车,他有些三分失落,我则十分感动。
在先生的目送中.出了门,来到和我一街之隔,燕经营的肉丸胡辣汤店。燕站在炉灶边,笑意盈盈的雾气里,迎着我和来吃胡辣汤的客人。做了多年的饮食,菜品和人品一样,食客在饭香里吃成了永久的朋友,朋友也在往来中成了常日的食客。
先生一看我来,马上招呼着,加个馍?还是喝碗汤?又急着催燕去换衣服。今年聚了几次后,心里总有些过意不去,有次我忍不住问不善言辞的燕先生:“约燕出去玩,你就辛苦了,两个人的工作压在一个人身上,谢谢你的支持和理解。”燕先生说:“这些年都习惯了,平时也没时间陪她去哪转转,胡辣汤工作量不大,也没多少活,我一个人就干了,以后你们有活动,一定要叫上燕。出去散了心,不仅说话温柔多了,屋里头还有了歌声,我也高兴,累点也没啥,要谢谢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