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标题:学《心经》用《心经》 || 做情绪的主人 ③
黄梅四祖寺第五届禅文化夏令营
(2008年8月10日下午)
(接上篇)三、二十六种烦恼心所
烦恼的心理现象有26种。其中6种是根本的,就跟树干一样;有20种是由根本生出来的枝叶。这6种基本上是我们人类普遍的劣根性。
贪:于有、有具(外在的物质、生活中用的资具、身外的东西)染著。有了贪,就没有不贪了。贪会让我们生苦。什么意思?心里有贪的时候,你老想得到它。贪这种心理把你占据了,把你抓住了,你不自在呀,你非要去满足它。有的人烟瘾上来非要抽一支,不抽一支忍不住啊。
嗔:嗔是排斥跟自己的兴趣相违背的东西,使人表现出不安稳,由这种不安稳可能会造恶业。如果你对一个人有排斥性,你一定想攻击他,才能心里得到平衡。通过语言、通过行为,来攻击你讨厌的人。一个人如果对这个世界有排斥性,他也会想攻击这个世界。有的时候,我们的路灯会被人敲坏,路边的公用电话会被人砸掉。这就是对东西也是有一种嗔。这是根本烦恼。
痴:心里不清楚,对宇宙人生的真理不清楚。
慢:慢是高举。心高高地举起。
疑:疑是犹豫。
第六个是不正见,就是对事物的错误看法。不正见和痴有差别。痴,是稀里糊涂不清楚;不正见是自以为清楚,实际上是错误的清楚,所以又叫染慧。有这样的一类人,邪见很重,自以为聪明。这样的人我也遇到好多,有时候会跑来找你:“这是我写的一本书,你只要推荐到中国佛协会长,整个世界的问题都解决了。”很厚。我拿来一翻:啧!颠倒推度!都是不正见。
这六种的劣根性,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由这六种的劣根性派生出了好多种烦恼,一共有20种。我们平时有很多种心理现象在这里都能找到,能定为到。
忿:这是由嗔派生出来的,或者说是嗔具体实现时的过程之一。“忿者忿怒,于不饶益境”,对现前不饶益的境界,就是不合你意的东西,“愤发为性,能障不忿,执杖为业。”这个词很好。执杖,杖是什么?杖是打仗用的,攻击对方的武器。所以人在有忿的时候,可能会下意识的攥拳头、咬牙齿,或者是——你们在宿舍里面跟同学吵过架吗?如果你跟你的同学有意见,你除了想跟他吵以外,你还有一个下意识的念头,因为你们宿舍肯定是好几个同学,对不对?有一个下意识的念头是什么?比如这屋里有三个同学,我跟其中一个生起忿了,我的下意识的一个念头是,把另外两个同学争取过来,抓他们两个做杖——武器,执杖——进攻别人的武器。所以众生有抱团的,有分帮派呀、宗派呀、檔派啊,这个是根本劣根性来的,他没有安全感嘛!这是“执杖”。
恨:忿是刚开始的时候下意识的,恨呢就已经结怨了。“由忿为先,怀恶不舍,结怨为性。能障不恨,恼热为业。”你看,怀恶不舍,心里面的恨不舍,这时候就会热恼。热恼就是像火点着了,不能平静。
恼:“忿恨为先,追触暴热。”已有忿恨在先,追是追想旧怨,触是目前正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暴热,非常猛烈的烦恼,像猛火燃烧一样的。“狠戾为性,能障不恼,蛆螫为业。”蛆螫,就是像毒蛇、蝎子那样,以毒伤人,意思就是要进攻对方。
这三个都与嗔相应,由嗔派生出来,就是忿、恨、恼,佛教做了分析。
覆:什么叫覆呢?比如说你们女生早上起来化妆,如果这里有个疙瘩,你一般会想办法把它盖住。这叫覆。你想把缺点掩盖住。这是身体上的。如果行为上有什么错的不想让人知道,也会覆藏。覆和通常讲的坦荡是相反的。
诳:“为获利誉,矫现有德,诡诈为性。”自己没有内在的德行,但是表现得很好。人在很多的时候会出现诳。你们在找工作的时候,一般都会有这个心理。为什么呢?因为你想在要录用你的人面前把自己的优点都表现出来。本身有的优点要表现出来,本身没有的优点也要假装表现出来,希望他们看好你。还有男女谈恋爱也是一样的,也是会有这种诳的心理,本身有的优点要表现,没有的优点要假装很有优点,让对方把你看高。当然最后他就后悔了,等他发现你真实面目的时候。“能障不诳,邪命为业。”邪命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赢得别人对你的好感,赢得物质利益,赢得名誉。现在名誉也是利呀!
谄:谄在什么时候会发生呢?比如说想让上级对你有好感。想让别人对你有好感,诳是一种方法。这种方法是把自己的优点装出来,表现出来。还有一种方法就是谄。谄是把自己放得很低,然后相比较而言,显出对方很高,相当于奉承。这样一个意思。所以走后门呀,送礼呀,给人说情,这时候会表现得很谄。比如说你到一个庙里去,看门的人说买票,你不想买票,就表现得特别谦卑。这叫谄。
骄:它的定义是“于自盛事,深生染著”,对自己的优点很陶醉。“醉傲为性”,陶醉在里面。“能障不骄,染依为业”。执著于优点,就陷入我执里面,这个优点就有污染;如果不执著,这个优点就没有污染。
害:“于诸有情,心无悲愍,损恼为性。”害心也是与嗔恨相关联的。对人,对众生,甚至对无情,也会有害心。刚才讲了,对路灯看着不顺眼,敲掉;这个人看他不顺眼,踹他一脚;这条狗在这儿讨厌,踹它一脚。害心。
嫉:嫉就是妒忌。妒忌这种情绪大概是最没道理的缺点了。“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能障不嫉,忧戚为业。”不耐他荣,不能忍受别人的好。然后你看他忧戚不悦。忧戚的意思是什么?就是心里阴天了。你要觉察,你心里怎么突然会阴天了呢?你的同学得了奖学金,然后你就不像以前那么开心了,对他的态度也有点冷了。这很奇怪呀!他得奖学金也没有让你减少钱,也不是你发给他的,你为什么心里就变了?这就是嫉呀!
悭:“耽著财法,不能惠舍,秘吝为性。能障不悭,鄙畜为业。”悭是“耽著财法”,法是精神,财是物质。精神和物质都耽著,不能够布施给别人。物质不给别人是吝啬;懂得佛法不想跟别人讲,懂得怎么坐禅不跟人分享也是悭。
这已经有十种了,下面还有几种:
无惭、无愧:在儒家讲就是没有廉耻。佛学把它细分了。惭是对自己的;愧是在一种舆论环境下看别人,然后愧。无惭、无愧亦复如是。这两种心理会生长恶习。这两种心理是很糟糕的,所有的恶习没有这两种没办法实行。
不信:不信的心是坚硬的。比如说给石头浇水,石头很硬,水渗不下去。什么都不信的心很硬。
懈怠、放逸:这两个佛教也分开了。这两个在表面上看一样,实际上不一样。懈怠是什么呢?比如说今天下午老师给你们讲课,他还在屋里睡觉不起来,那叫懈怠。放逸是什么?放逸是他也起来了,他不来听,他在屋里打游戏机。什么意思?懈怠是被动的,消极,不主动作为,相当于我们说不作为。放逸是什么呢?是错误的作为,跟你要追求的方向相反的作为。所以放逸是“纵荡为性”。
昏沉、掉举:昏沉“令心于境无堪任为性,能障轻安、毗钵舍那为业。”什么叫昏沉呢?打比方说就像灯泡电量不足,电光昏暗。我们的心对所缘的境不清楚,无堪任,是轻安和观的障碍。毗钵舍那叫观,是梵文。掉举是说心不寂静。一下想这个,一下又想那个,不断地改变对象。它能够障碍平等心,障碍定。
失念:失念就是经常会忘记。
不正知:不正知是对所观察的境界有错误的了解。
散乱:是心流荡。
好了。我们现在要说一下,佛教里面关于心理现象,有善,有根本烦恼,有随烦恼。这一切怎么来的?这个是心理学呀。这是怎么来的呢?这是累察来的。佛教的这种观察,是深度的观察,不是浅的观察,是无我的观察。是诸佛菩萨在深度的智慧中,观察众生的心行所看到的。所以它不是查书,归纳前人的思维分析比较来的。有人说佛教是一门心理学,那么佛教跟心理学的差异就在这里。佛教认识心理,认识世界的方法是累察,是止观,而不是用散乱心去推想,去分析归纳,也不是总结前人的思考。不是这样的。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心理现象,来自于深入透辟的智慧观照。
前面我讲到,佛教是要关怀、帮助我们止恶行善,获得觉悟和心灵的净化。我们人犯错误,我们做错一件事,它不是缆立的,它非常复杂。前面讲到无惭无愧。我曾经打一个比喻说,一个人要做很大的坏事其实是很不容易的。以佛教心理学分析,他一定有很多不善的法、不善的心理现象,在他心里成为习惯了,然后有坏的想法,才会有坏的做法。然后由于很多坏的做法,于是我们就说那是一个坏人。其实没有坏人,只有坏的做法;也没有坏的做法,只有坏的想法。坏的想法刚才我们看到有26种之多,这26种里面有一些是非常基础的。
我曾经把人心比喻成城市,城市中驻扎着部队。那么是驻扎着善的部队还是恶的部队呢?如果驻扎着善的部队,那么城门口两个站岗的,一个是惭,一个是愧。惭愧心。儒家叫廉耻——礼、仪、廉、耻。早几年檔和zf惩治腐败,也抓了一些贪官,这些贪官在狱中都写忏悔录,他们有写到这种心理的变化:第一次别人给他五百块钱,比如说你贿赂我五百块钱,我赶紧收过来,赶紧放抽屉里面,然后再看看周围有没有人。这说明什么?说明他还是有点惭愧,有点廉耻,有点羞耻心。再后来根本就不了。“就放这儿!”(手拍讲台)那就完了。城门口站岗的惭和愧这两个卫兵被干掉了。干掉以后坏的想法就要进去了。进去之后,城里面还有巡逻队。巡逻队是什么呢?巡逻队就是正念、正知。正知正念不断地在检查城堡,哪里有问题,哪里有漏洞,是不是有敌人渗透进来?如果巡逻队也被干掉,那就危险了,差不多这个城市也就不行了,司令在里面成了孤家寡人了。一个人要学坏说容易很容易,说不容易也不容易。说不容易乃是因为我们的心像一个城池,如果里面有足够多的善法,要攻破它是不容易的。如果我们心的城池善法很少,没有人站岗也没有人巡逻,没有人守护城墙,那就很容易。所以我说,一个人的心有坏的想法、坏的情绪,对凡人来说恐怕很难免。但是从心到行动,就看出一个人的素质来。我们冷商场看见很好的东西,看见劳力士手表很漂亮,里面缀满了钻石,我要有一块就好了;或者女孩子看到项链,哎呀,真好!那叫什么呢?贪。但是要说想办法去把它弄到手,我们在座的不会去动这个念头,这中间由心到行动的过程是很长的。但是有的时候你的心一动,马上就有行动,非常之快。我告诉你们,佛教的全部修行就在这里。你们先把修行的重点落实在从心到行动之间,然后进一步落实在心动之处,你会发现一个心动到下一个心动中间,可以拉很长很慢,也可以很快。一切修行的奇迹都产生在这里。从心动到行动,可以拉无限长,也可以无限快。对一个人生气,你恶念上心,动手就打,这就很快。慢和快正是我们修行的艺术。(未完待续) 学《心经》用《心经》|| 做情绪的主人 ①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