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s:
当前位置 : 首页 > 新闻中心 > 情感家庭 > 正文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来源:本站作者:时间:2024-06-17 21:07:54点击: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核心提示】澳城虽蕞尔之地,却拥有令人骄傲的文化与历史底蕴。如它乃中国最早出现新闻事业之地区。1822年9月12日起刊行的葡萄牙语报纸《蜜蜂华报》为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中国最早的汉语、中葡双语、英语及中英双语刊物均诞生于此。

澳城虽蕞尔之地,却拥有令人骄傲的文化与历史底蕴。如它乃中国最早出现新闻事业之地区。1822年9月12日起刊行的葡萄牙语报纸《蜜蜂华报》为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家外文报纸。中国最早的汉语、中葡双语、英语及中英双语刊物均诞生于此。

《海国图志》首记《依湿杂说》

澳门新闻史研究中,《依泾杂说》为澳门首份中英双语刊物之说流传甚广,不少新闻史及澳门史著作均持此种观点。如汪家熔的《商务印书馆史及其他》、丁淦林主编的《中国新闻事业史》、季压西的《来华外国人与近代不平等条约》、杨师群的《中国新闻传播史》及白润生主编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新编》等。

如丁书中有记:“1837、1838年间,澳门还出版过一份中英文双语刊物《依泾杂说》,出版不久就因讽刺官府而被澳葡zf查封。”白书中也曾说:“《依泾杂说》1827年(道光七年)由葡萄牙商人士罗创刊于澳门。是最早采用中英文合刊,也是中国境内出版最早的近代报刊。后因揭露官府陋规,被zf查禁。具体年月不详,创刊时间等有多种说法。”

但究竟有无根据,需正本清源。此说的唯一依据是魏源的《海国图志》:“道光十七八年,澳门有依湿杂说,乃西洋人士罗所印。由英吉利字译出中国字,以中国木板会合英吉利活字板,同印在一篇。序云数百年前,英吉利有一掌教僧,将本国言语,同纳体那(拉丁文)言语同印,今仿其法。所言皆用中国人之文字,此书初出时,中国人争购之,因其中多有讥刺官府之陋规,遂为官府禁止。”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魏源称“依湿杂说”,但现代学者误作“依泾杂说”。上述材料又取自林则徐组织编译的《澳门新闻纸》:“澳门六月二十日即中国五月十一日。又《依湿杂记》原系士罗所译转之英咭唎字,今在本礼拜内印出为中国字,可为学中国字英咭唎人所用……此书之序云:‘数百年前,在我等国中初用英咭唎言语之时,有一和尚将英咭唎同纳体那言语同印在一篇纸上,而我等现作出之杂说,亦仿其法。此书中之言语,皆系中国人之言语文字,少用虚字浮文。于一千八百三十七、三十八两年当此书初出之时,中国人甚赞美之……’”

《依湿杂说》当为《伊索寓言》之汉译别名

事实上,《依湿杂说》当为书籍。“依湿”及“伊索”为“Aeso”(Ae发i音)的粤语译音。因此《依湿杂说》为《伊索寓言》最早之汉译名,它初刊于1837—1838年间。其时题为《意拾秘传》。1838年《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报道了《伊索寓言》在广州翻译出版的情况:“省城某人氏文风甚盛,为翰墨诗书之名儒,将希腊国古贤人之比喻,翻语译华言……正撰者称为意拾秘,周贞定王年间兴也。聪明英敏过人……风流灵巧,名声扬及四海。异王风闻,召之常侍左右,快论微言国政人物……如此甚邀之恩。只恐直言触耳,故择比喻,致力劝世弃愚迁智成年人也。”

有学者指出“大多数人都把‘意拾秘传’读成‘意拾/秘传’。但是,其实应该读作‘意拾秘/传’。‘秘’在这里使用的是楞东发音,即用马理逊的标音是[pe]。‘意拾秘’是Isop的音译。总之,《意拾秘传》就是《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中提到过的‘意拾秘’,或是罗伯聃(Robert Thom)在《意拾喻言》的英文序言……就是说,这个《意拾秘传》是《意拾喻言》的初版的可能性很大。”“西洋人士罗”准确的断句应为“西洋人/士罗”,而非“西洋人士/罗”。“西洋人”意即“欧洲人”。“士罗”为英语“Sloth”的对音,是英国人罗伯聃的化名。日本学者内田庆市曾评论说:“在伊索的汉译作品中,无论寓言的数量、汉语的熟练程度,还是普及程度及对中国和日本的影响等方面,最为显著的当属罗伯聃的《意拾喻言》。”

《伊索寓言》翻译史重证中西文化交流

回顾《伊索寓言》的翻译史,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翻译与澳门有关。16世纪起,东来的西方传教士带来了《伊索寓言》。“《圣经》和《伊索寓言》是欧洲传教士们到中国来时的必揣之物。”西方文学之翻译,大概始于《伊索寓言》。1608年,利玛窦所著《畸人十篇》为劝人向善、淡泊名利的传教用书。在书中,利玛窦把伊索翻译成“阨琐伯”,并汉译《伊索寓言》四则。明万历年间,张萱在《西园闻见录》摘录了《畸人十篇》内的段落。西班牙传教士庞迪我也曾翻译《伊索寓言》。在他撰于1614年的《七克》中,为了阐明教义,特意引用了《伊索寓言》。应当指出的是,此时的《伊索寓言》,尚未独立成册,而是夹杂于传教著作中,其主要作用是为“证教”。1625年,中国出现了第一本汉文版《伊索寓言》集——《况义》,系由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口述、中国张赓笔录,至此为止,《伊索寓言》在中国正式成书。

近代中文报刊刊载《伊索寓言》亦具有传教性质。1815年8月5日,英国伦敦布道会遣华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在马六甲创办的第一份近代中文刊物《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先后刊登了数则伊索寓言。“除了《伊索寓言》,传教士还介绍了一些古希腊、古罗马的其他寓言。这些寓言在文学类型上都属于‘证道故事’,教士们通过讲述这些故事,来隐喻其宗教思想,从而形成了西方文学中的一个重要文类。”

至此,我们已经十分清楚了,所谓《依泾杂说》是对《依湿杂说》的误读。《依湿杂说》系《意拾秘传》的另一译名,并非刊物。

(作者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常畅

图文推荐